| 提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引言 | 第9-11页 |
| 第一部分 邹澍生平简介 | 第11-14页 |
| 一、 学识渊博,著述宏丰 | 第11页 |
| 二、 名人之后,孝敬父母 | 第11-12页 |
| 三、 淡薄名利 | 第12页 |
| 四、 师出名门 | 第12-13页 |
| 五、 交游广泛 | 第13-14页 |
| 第二部分 邹澍本草著作的成书 | 第14-40页 |
| 一、 成书背景 | 第14-27页 |
| (一) 乾嘉学派为显学的社会背景 | 第14-17页 |
| (二) 本草学研究兴起尊经复古思潮的医学背景 | 第17-20页 |
| (三) 学养具丰的个人背景 | 第20-27页 |
| 二、 著述缘由 | 第27-28页 |
| (一) 《本经疏证》之作缘由 | 第27-28页 |
| (二) 《本经续疏》之作缘由 | 第28页 |
| (三) 《本经序疏要》之作缘由 | 第28页 |
| 三、 著作内容 | 第28-29页 |
| (一) 《本经疏证》著作内容 | 第28页 |
| (二) 《本经续疏》著作内容 | 第28-29页 |
| (三) 《本经序疏要》著作内容 | 第29页 |
| 四、 著述体例 | 第29-33页 |
| (一) 例则笺疏之例 | 第29-31页 |
| (二) 体则辨论之体 | 第31-33页 |
| 五、 编纂特点 | 第33-35页 |
| (一) 推崇《本经》《别录》,以之为经 | 第33页 |
| (二) 以《伤寒论》《金匮要略》《千金方》《外台秘要》等为纬 | 第33页 |
| (三) 博采众家之长,兼收并蓄 | 第33-34页 |
| (四) 引用文献注明来源 | 第34页 |
| (五) 不盲从旧书旧说 | 第34-35页 |
| (六) 不妄下论断 | 第35页 |
| 六、 邹澍本草著作对后世的影响 | 第35-38页 |
| (一) 何舒 | 第35-37页 |
| (二) 王邈达 | 第37页 |
| (三) 其他 | 第37-38页 |
| 七、 后人对邹澍本草著作的评价 | 第38-39页 |
| 八、 邹澍本草著作存在的问题 | 第39-40页 |
| (一) 未能避免“冗蔓”之诟 | 第39页 |
| (二) 掺有牵强附会之说 | 第39-40页 |
| 第三部分 邹澍本草著作版本考证 | 第40-57页 |
| 一、 目录著录概况 | 第40-41页 |
| 二、 版本著录所存在的问题 | 第41-52页 |
| (一) 刻书机构著录有误 | 第41-48页 |
| (二) 版本年代著录有误 | 第48-49页 |
| (三) 刊刻方式著录错误 | 第49-51页 |
| (四) 同一版本重复著录 | 第51-52页 |
| 三、 现存版本梳理 | 第52-57页 |
| (一) 道光二十九年本 | 第52-53页 |
| (二) 反经堂本 | 第53-54页 |
| (三) 常州长年医局校刊本 | 第54-56页 |
| (四) 世界书局铅印本 | 第56-57页 |
| 第四部分 邹澍本草著作学术思想研究 | 第57-87页 |
| 一、 推崇《本经》《别录》——溯本求源 | 第57-60页 |
| (一) 大量收载《本经》《别录》药物 | 第57-58页 |
| (二) 广征博引以明《本经》《别录》主治 | 第58页 |
| (三) 用《内经》理论阐述主治证之病机 | 第58-59页 |
| (四) 阐述药物功效以仲景经验为主 | 第59-60页 |
| 二、 释药重视《伤寒》《金匮》经验——辨析源流 | 第60-68页 |
| (一) 善用《本经》《别录》释仲景用药 | 第60-61页 |
| (二) 应用属辞比事法研究仲景著作 | 第61-68页 |
| 三、 论药、论方、论病有机结合,浑然一体 | 第68-70页 |
| 四、 病证分析透彻,发明药物功效 | 第70-87页 |
| (一) 病证分析透彻 | 第70-73页 |
| (二) 发明药物功效 | 第73-87页 |
| 结语 | 第87-8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9-92页 |
| 附表 1 邹澍本草著作引用文献表 | 第92-95页 |
| 致谢 | 第95-96页 |
| 查新报告 | 第96-104页 |
| 论文著作 | 第104-117页 |
| 详细摘要 | 第117-12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