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1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9-11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1-18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1.2.3 对当前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| 第17-18页 |
1.3 研究思路 | 第18-19页 |
1.4 研究的意义 | 第19-20页 |
1.5 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5.1 文献法 | 第20页 |
1.5.2 实证法 | 第20页 |
1.5.3 比较研究法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研究视域与理论基础 | 第21-33页 |
2.1 媒介语媒介素养概念的厘清 | 第21-24页 |
2.1.1 媒介 | 第21-22页 |
2.1.2 媒介素养 | 第22-24页 |
2.2 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与维度 | 第24-26页 |
2.2.1 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 | 第24页 |
2.2.2 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维度 | 第24-26页 |
2.3 理论基础一:媒介社会理论 | 第26-28页 |
2.3.1 媒介化生存:信息社会的生活方式 | 第26-27页 |
2.3.2 媒介功能:经验——功能主义主张 | 第27-28页 |
2.4 理论基础二:参与式文化 | 第28-30页 |
2.4.1 参与式文化的理论来源 | 第28-29页 |
2.4.2 参与式文化的基本特点 | 第29-30页 |
2.5 理论基础三:交往行为理论 | 第30-33页 |
2.5.1 交往的背景:生活世界 | 第31页 |
2.5.2 交往的灵魂:合理性 | 第31-32页 |
2.5.3 交往的伦理:平等与理解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证分析 | 第33-59页 |
3.1 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 | 第33-36页 |
3.1.1 萌芽与沉寂阶段(1920---1996) | 第33-34页 |
3.1.2 复苏与引介阶段(1997---2003) | 第34-35页 |
3.1.3 扩散与实践阶段(2004--- ) | 第35-36页 |
3.2 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的调查 | 第36-55页 |
3.2.1 问卷编制 | 第36页 |
3.2.2 抽样过程 | 第36-38页 |
3.2.3 问卷分析 | 第38-55页 |
3.3 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| 第55-59页 |
第四章 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重构 | 第59-73页 |
4.1 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经验 | 第59-66页 |
4.1.1 美国的经验 | 第59-61页 |
4.1.2 加拿大的经验 | 第61-62页 |
4.1.3 英国的经验 | 第62-64页 |
4.1.4 台湾地区的经验 | 第64-66页 |
4.2 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重构 | 第66-73页 |
4.2.1 以生存的视域加强媒介使用技能的培养 | 第66-67页 |
4.2.2 以多元的视角提升对媒介的辨识能力 | 第67页 |
4.2.3 以批判为灵魂提升自主创造能力 | 第67-68页 |
4.2.4 以德性为核心提升媒介道德自律能力 | 第68-69页 |
4.2.5 以校内外互动为方式提升媒介实践能力 | 第69-70页 |
4.2.6 以生活世界为背景构建知行体系 | 第70-73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7页 |
附录1 调查问卷 | 第77-81页 |
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| 第81-82页 |
致谢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