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一般工业技术论文--声学工程论文--振动、噪声及其控制论文--振动和噪声的控制及其利用论文

振动主动控制系统中作动器的优化配置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注释表第13-14页
缩略词第14-15页
第一章 绪论第15-23页
    1.0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5页
    1.1 国内外发展现状第15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关于作动器\传感器的配置原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关于作动器\传感器优化配置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关于振动主动控制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-21页
    1.2 文章研究目标和章节安排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论文工作简介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文章章节安排第22-23页
第二章 振动主动控制的建模与研究问题第23-29页
    2.1 主动控制建模思路及意义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振动主动控制思路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本文研究的重点及意义第25页
    2.2 作动器的配置准则及分析第25-26页
    2.3 本文中作动器优化配置的性能指标第26-28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28-29页
第三章 振动主动控制的作动器位置优化第29-70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29页
    3.2 GARTEUR动力学建模第29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有限元仿真模型的建立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飞机模型的模态实验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Patran有限元建模修改第33-35页
    3.3 作动器优化配置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正弦激励下的性能指标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作动器位置优化的分类讨论第35-36页
    3.4 优化配置的遗传算法第36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遗传算法简介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本文中所用的遗传算法步骤分析第38-41页
    3.5 GARTEUR作动器优化位置仿真第41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作动器优化仿真模型设计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不同振源频率下作动器位置优化仿真结果第45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不同振源幅值下作动器位置优化仿真结果第50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不同振源初相位下作动器位置优化仿真结果第62-69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69-70页
第四章 振动主动控制设计与仿真第70-80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70页
    4.2 振动主动控制算法第70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单输入单输出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多输入多输出第73-75页
    4.3 频域振动主动控制方法收敛性分析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频域算法的收敛性分析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辨识算法的收敛性分析第75-76页
    4.4 主动控制仿真第76-79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79-80页
第五章 基于CRIO的飞机振动主动控制实验第80-117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80页
    5.2 实验目的与器材第80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实验的目的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主要的实验设备第80-82页
    5.3 微型共振音响作动器性能分析第82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作动器响应线性度研究第83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作动器频响特性研究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音响性能分析第88-89页
    5.4 振动主动控制实验方案设计第89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实验思路及试验硬件框架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实验布局及流程第90-93页
    5.5 振动主动控制的CRIO实现过程第93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项目的创建第93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FPGA模块设置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RT模块程序的创建第96-100页
        5.5.4 前面板的设置第100-101页
    5.6 振动主动控制实验结果及分析第101-116页
        5.6.1 不同输入频率下的控制效果第101-105页
        5.6.2 不同的输入幅值下的控制效果第105-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6.3 不同输入相位下的控制效果第110-116页
    5.7 本章小结第116-117页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17-119页
    6.1 全文总结第117-118页
    6.2 本文主要特色第118页
    6.3 研究展望第118-119页
参考文献第119-124页
致谢第124-125页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5页

论文共12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模态坐标变换的分布动载荷识别技术
下一篇:我国劳动监察执法困境及对策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