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岛海上搜救应急管理能力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0-12页 |
1.2.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1.4 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 | 第12-14页 |
第2章 国内外搜救现状比较 | 第14-18页 |
2.1 国外搜救现状 | 第14-15页 |
2.1.1 英国海上搜救现状 | 第14页 |
2.1.2 美国海上搜救现状 | 第14-15页 |
2.1.3 日本海上搜救现状 | 第15页 |
2.2 国内海上搜救现状 | 第15-16页 |
2.3 国内外搜救现状比较的启示 | 第16-18页 |
第3章 青岛海上搜救应急管理能力现状 | 第18-40页 |
3.1 青岛海上搜救环境与特点 | 第18-23页 |
3.1.1 搜救责任区 | 第18-19页 |
3.1.2 港口环境 | 第19-20页 |
3.1.3 通航环境现状 | 第20-22页 |
3.1.4 海上搜救环境特点分析 | 第22-23页 |
3.2 海上救助资源 | 第23-27页 |
3.2.1 搜救信息化系统 | 第23-25页 |
3.2.2 海上专业救助力量 | 第25-26页 |
3.2.3 社会救助力量 | 第26页 |
3.2.4 青岛市海上应急救援专项补助资金 | 第26-27页 |
3.3 近年海上事故分析 | 第27-32页 |
3.4 青岛海上搜救应急反应程序 | 第32-38页 |
3.4.1 青岛市海上搜救中心介绍 | 第32页 |
3.4.2 海上突发事件处理与控制流程 | 第32-33页 |
3.4.3 海上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和处置 | 第33-37页 |
3.4.4 海上搜救应急反应行动案例 | 第37-38页 |
3.5 青岛海上搜救应急管理能力现状分析 | 第38-40页 |
第4章 青岛海上搜救应急管理能力模糊综合评价 | 第40-60页 |
4.1 综合评价模型介绍 | 第40-43页 |
4.1.1 模糊综合评价法 | 第40-42页 |
4.1.2 层次分析法 | 第42-43页 |
4.2 海上搜救应急反应评价指标选择 | 第43-46页 |
4.2.1 评价体系选择的原则 | 第43页 |
4.2.2 海上搜救应急管理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3-45页 |
4.2.3 构建指标体系 | 第45-46页 |
4.3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| 第46-49页 |
4.3.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| 第46页 |
4.3.2 专家判断矩阵的构造 | 第46页 |
4.3.3 层次分析法的Matlab源程序 | 第46-47页 |
4.3.4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| 第47-49页 |
4.3.5 确定指标体系权重 | 第49页 |
4.4 评价指标隶属函数的确定 | 第49-55页 |
4.4.1 定量指标隶属函数的确定 | 第49-52页 |
4.4.2 定性评价指标隶属函数的确定 | 第52-55页 |
4.5 模糊综合评价 | 第55-59页 |
4.5.1 评语集、分值集及评价标准的确立 | 第55-56页 |
4.5.2 各指标隶属度向量的确定 | 第56-57页 |
4.5.3 一级模糊评价 | 第57-58页 |
4.5.4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| 第58页 |
4.5.5 综合评价结果 | 第58-59页 |
4.6 评价过程和结果分析 | 第59-60页 |
第5章 青岛海上搜救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对策 | 第60-63页 |
5.1 体制建设 | 第60页 |
5.2 搜救装备建设 | 第60-61页 |
5.3 信息化建设 | 第61页 |
5.4 人才队伍建设 | 第61-62页 |
5.5 加强宣传和普及海上搜救知识 | 第62-63页 |
第6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63-64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63页 |
6.2 展望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7页 |
附录 | 第67-73页 |
附录A 青岛地区CCTV站点分布 | 第67-68页 |
附录B 青岛海上搜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调查表 | 第68-69页 |
附录C 青岛海上搜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调查表 | 第69-71页 |
附录D 定性指标专家评议表 | 第71-72页 |
附录E 定性评价指标专家评议结果统计 | 第72-73页 |
致谢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