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3页 |
1.1 引言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1页 |
1.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1-13页 |
第二章 飞行程序设计理论基础 | 第13-21页 |
2.1 飞行程序 | 第13-18页 |
2.1.1 离场程序 | 第13-17页 |
2.1.2 进场程序 | 第17-18页 |
2.1.3 进近程序 | 第18页 |
2.2 飞行程序设计的流程 | 第18-19页 |
2.3 航空器分类和所需参数的计算 | 第19-21页 |
第三章 坐标系转换方法研究与软件系统框架设计 | 第21-28页 |
3.1 飞行程序设计坐标系 | 第21-22页 |
3.2 坐标系的转换 | 第22-23页 |
3.3 基于AutoCAD的二次开发飞行程序软件设计 | 第23-26页 |
3.3.1 AutoCAD、LISP以及DCL简介 | 第23页 |
3.3.2 Visual LISP程序的结构特点分析 | 第23-24页 |
3.3.3 Visual LISP在AutoCAD中的应用分析 | 第24-25页 |
3.3.4 软件系统的设计 | 第25-26页 |
3.3.5 系统的数据流程 | 第26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26-28页 |
第四章 离场程序模型 | 第28-49页 |
4.1 直线离场模型的建立 | 第28-33页 |
4.1.1 保护区模型中的参数设计 | 第28-32页 |
4.1.2 VOR和NDB台的各项参数 | 第32-33页 |
4.2 直线离场部分程序运行的数据输入及效果实现 | 第33-36页 |
4.2.1 无航迹引导直线离场 | 第33-34页 |
4.2.2 有航迹引导的直线离场 | 第34-36页 |
4.3 转弯离场模型的建立 | 第36-41页 |
4.3.1 指定高度转弯离场保护区参数 | 第36-40页 |
4.3.2 指定点转弯的离场保护区参数 | 第40-41页 |
4.4 转弯离场部分程序运行的数据输入及效果实现 | 第41-46页 |
4.4.1 有航迹引导的指定高度转弯离场 | 第41-44页 |
4.4.2 有航迹引导的指定点转弯 | 第44-46页 |
4.5 全向离场模型 | 第46-48页 |
4.5.1 全向离场的概念 | 第46页 |
4.5.2 全向离场的保护区 | 第46-47页 |
4.5.3 全向离场程序的模型 | 第47-48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五章 进近程序模型 | 第49-57页 |
5.1 非精密进近程序模型 | 第49-53页 |
5.1.1 起始进近航段模型 | 第49-50页 |
5.1.2 中间进近航段模型 | 第50-51页 |
5.1.3 最后进近航段模型 | 第51-53页 |
5.2 精密进近程序模型 | 第53-56页 |
5.2.1 精密进近最后进近航段的参数标准 | 第53页 |
5.2.2 精密进近最后进近飞行程序模型 | 第53-55页 |
5.2.3 AutoCAD中的OAS面 | 第55-56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六章 使用规定航迹的目视机动盘旋模型 | 第57-65页 |
6.1 目视机动盘旋的绘图 | 第57-58页 |
6.2 保护区参数化程序设计 | 第58-61页 |
6.2.1 参数化绘图程序设计计算 | 第58-59页 |
6.2.2 标准航迹自动生成的参数的绘制计算 | 第59-60页 |
6.2.3 保护区自动生成的绘制的参数计算 | 第60-61页 |
6.3 参数化绘图程序结构设计 | 第61-62页 |
6.4 保护区自动生成的应用 | 第62-64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5-67页 |
7.1 总结 | 第65页 |
7.2 展望 | 第65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1页 |
附录 | 第71-7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