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2-19页 |
1.1 虾肝肠孢虫的生物学特征 | 第12-14页 |
1.2 偷死野田村病毒的生物学特征 | 第14-15页 |
1.3 分子学检测方法 | 第15-17页 |
1.3.1 聚合酶链式反应(PCR)技术 | 第15-16页 |
1.3.2 实时荧光定量PCR | 第16-17页 |
1.3.3 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技术 | 第17页 |
1.4 原核表达系统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Taqman探 针荧光定量PCR快 速检测虾肝肠胞虫 (Enterocytozoonhepatopenaei)的研究 | 第19-38页 |
2.1. 材料与方法 | 第20-26页 |
2.1.1 材料来源 | 第20页 |
2.1.2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| 第20页 |
2.1.3 肝胰腺总DNA (HpDNA)提取 | 第20-22页 |
2.1.4 EHP引物设计及常规PCR扩增 | 第22页 |
2.1.5 标准品模板的制备 | 第22-24页 |
2.1.6 Taqman qPCR-EHP方法的建立以及体系的优化 | 第24页 |
2.1.7 Taqman qPCR-EHP的标准曲线绘制 | 第24页 |
2.1.8 Taqman qPCR-EHP引物的特异性分析 | 第24-25页 |
2.1.9 Taqman探针qPCR-EHP与常规PCR灵敏度对比 | 第25页 |
2.1.10 Taqman qPCR-EHP与套式PCR灵敏度对比 | 第25页 |
2.1.11 实际样品检测结果比较 | 第25页 |
2.1.12 肝胰腺中EHP病毒载量与对虾生长关系的测定 | 第25-26页 |
2.2 结果 | 第26-36页 |
2.2.1 Taqman qPCR-EHP引物的设计 | 第26页 |
2.2.2 Taqman qPCR-EHP扩增条件的建立 | 第26-27页 |
2.2.3 Taqman qPCR-EHP特异性检测 | 第27-29页 |
2.2.4 Taqman qPCR-EHP灵敏度的确立 | 第29页 |
2.2.5 Taqman qPCR-EHP标准曲线的构建 | 第29-30页 |
2.2.6 Taqman qPCR-EHP检测方法重复性分析结果 | 第30-31页 |
2.2.7 Taqman qPCR与常规PCR灵敏度的比较 | 第31-32页 |
2.2.8 实际样品检测中Taqman qPCR与套式PCR灵敏度的比较 | 第32-33页 |
2.2.9 Taqman qPCR-EHP与套式PCR、SYBR Green I qPCR-EHP的诊断特异性和诊断灵敏度分析 | 第33-34页 |
2.2.10 肝胰腺中EHP病毒载量与对虾生长关系的Taqman qPCR-EHP检测 | 第34-36页 |
2.3 讨论 | 第36-38页 |
第三章 检出虾肝肠孢虫(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)的凡纳滨对虾(Litopenaeusvannamei)群体的体长和体重关系 | 第38-49页 |
3.1. 材料与方法 | 第39-41页 |
3.1.1 材料来源 | 第39-40页 |
3.1.2 体长和体重测量 | 第40页 |
3.1.3 样品Taqman qPCR检测 | 第40页 |
3.1.4 体重-体长关系分析 | 第40-41页 |
3.1.5 群体体重和体长变异系数分析 | 第41页 |
3.1.6 体重偏离估测值分析 | 第41页 |
3.2 结果 | 第41-45页 |
3.2.1 各群体的EHP检测结果 | 第41-42页 |
3.2.2 凡纳滨对虾群体体长和体重测量 | 第42页 |
3.2.3 各群体凡纳滨对虾样品体长和体重的关系 | 第42-44页 |
3.2.4 群体间体重偏离估测值分析 | 第44-45页 |
3.2.5 群体间变异系数的比较 | 第45页 |
3.3 讨论 | 第45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