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工人领袖到政治符号--朱学范与工人运动
| 摘要 | 第6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绪论 | 第11-18页 |
| 一、研究缘起 | 第11-12页 |
| 二、学术回顾 | 第12-15页 |
| 三、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| 第15-18页 |
| 第一章 矛盾初现:对工会的理解不同 | 第18-25页 |
| 第一节 投身劳工运动 | 第18-21页 |
| 一、成长经历 | 第18-20页 |
| 二、参与邮工运动 | 第20-21页 |
| 第二节 妥协与分歧 | 第21-25页 |
| 一、加入国民党的缘由 | 第21-22页 |
| 二、全国邮务总工会的成立 | 第22-25页 |
| 第二章 独步一时:在工界与政府的博弈 | 第25-31页 |
| 第一节 帮会的关系网 | 第25-27页 |
| 一、上海帮会与工运 | 第25-26页 |
| 二、朱学范与青帮的关系 | 第26-27页 |
| 第二节 朱学范与中国劳动协会 | 第27-31页 |
| 一、劳协的成立及成分问题 | 第27-29页 |
| 二、以劳工之名:在国际工界发声 | 第29-31页 |
| 第三章 生死抉择:对国共两党的认知 | 第31-38页 |
| 第一节 在苏联的会面 | 第31页 |
| 第二节 抗战中的政治认同 | 第31-34页 |
| 一、争取劳工统一抗战 | 第31-33页 |
| 二、战后工人复员问题 | 第33-34页 |
| 第三节 国民党的迫害 | 第34-38页 |
| 一、“较场口惨案”和“八·六”事件 | 第34-36页 |
| 二、香港遭遇 | 第36-38页 |
| 第四章 患难与共:寻求革命理念的同盟者 | 第38-44页 |
| 第一节 “二十三条”的发表 | 第38页 |
| 第二节 共产党需要的劳工领袖 | 第38-44页 |
| 一、奔赴东北 | 第38-40页 |
| 二、“五一”口号 | 第40-41页 |
| 三、朱学范与第六次劳动大会 | 第41-44页 |
| 结语 | 第44-46页 |
| 年谱简编 | 第46-4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9-53页 |
| 致谢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