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3页 |
1.1 引言 | 第9页 |
1.2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10-12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之点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形成 | 第13-18页 |
2.1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| 第13-16页 |
2.1.1 时代主题的转换 | 第13-14页 |
2.1.2 时代主题转换的依据 | 第14-16页 |
2.2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理论来源及文化渊源 | 第16-18页 |
2.2.1 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 | 第16-17页 |
2.2.2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 | 第17-18页 |
第三章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| 第18-29页 |
3.1 国际环境的准确把握 | 第18-20页 |
3.1.1 新时代主题的提出 | 第18-19页 |
3.1.2 新时代主题提出的意义 | 第19-20页 |
3.2 国际地位的准确定位 | 第20-22页 |
3.2.1 中国是多极世界的一极 | 第20-21页 |
3.2.2 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 | 第21-22页 |
3.3 国家利益的至高无上 | 第22-24页 |
3.3.1 国家主权不容侵犯 | 第22-23页 |
3.3.2 国家利益是一切的出发点 | 第23-24页 |
3.4 灵活务实的外交方针 | 第24-26页 |
3.4.1 赋予独立自主原则新内容 | 第24-25页 |
3.4.2 为解决国际争端找到新路子 | 第25-26页 |
3.5 “一国两制”的完美构思 | 第26-29页 |
3.5.1 “一国两制”的内涵 | 第26页 |
3.5.2 “一国两制”的成功实践 | 第26-29页 |
第四章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特色—和平发展道路 | 第29-36页 |
4.1 反对霸权维护世界和平 | 第29-30页 |
4.1.1 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| 第29-30页 |
4.1.2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| 第30页 |
4.2 和平共处互利共赢 | 第30-33页 |
4.2.1 广交朋友少树敌 | 第30-32页 |
4.2.2 营造和平外交环境 | 第32-33页 |
4.3 和平发展多边外交 | 第33-36页 |
4.3.1 不称霸不当头,和平崛起道路 | 第33-34页 |
4.3.2 开展多边外交,融入国际机制 | 第34-36页 |
第五章 新时期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发展与思考 | 第36-52页 |
5.1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| 第36-38页 |
5.1.1 局部冲突并未改变世界和平的大趋势 | 第36-37页 |
5.1.2 经济发展仍然是世界最突出的问题 | 第37-38页 |
5.2 以新安全观营造国际新秩序 | 第38-40页 |
5.2.1 新安全观的科学内涵 | 第38-39页 |
5.2.2 新安全观的实践成就 | 第39-40页 |
5.3 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新理念 | 第40-42页 |
5.3.1 和谐世界的内涵 | 第40-41页 |
5.3.2 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 | 第41-42页 |
5.4 新时期中国和平外交的新格局 | 第42-45页 |
5.4.1 进一步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关系 | 第42-43页 |
5.4.2 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| 第43-44页 |
5.4.3 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| 第44-45页 |
5.5 关于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的定位问题 | 第45-52页 |
5.5.1 继续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方针 | 第45-48页 |
5.5.2 解决领土争端的多种手段 | 第48-52页 |
结语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6-57页 |
致谢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