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工人、农民、青年、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--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--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--农民工作论文

区域农村发展类型划分研究--以贵港市覃塘区为例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1 绪论第10-16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0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目的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外相关研究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内相关研究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综述评述第13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第13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法第13-16页
2 理论与方法第16-34页
    2.1 相关概念及其内涵第16页
    2.2 相关理论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新农村建设理论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地域分异规律理论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生态文明理论第17-18页
    2.3 农村发展类型划分的原则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差异性与相似性原则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产业融合发展原则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可持续发展原则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综合性原则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主导因素原则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第18-19页
    2.4 划分的依据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自然条件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资源条件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土地利用问题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生态环境第19-20页
    2.5 划分方法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空间叠置法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聚类分析方法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综合分值法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4 综合集成方法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5.5 农村发展类型划分方法第21页
    2.6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第21-23页
    2.7 “空间叠置”所选图层及其获取第23-25页
    2.8 聚类指标体系及指标内涵解释第25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8.1 划分指标体系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8.2 指标体系内涵及其获取途径第26-30页
    2.9 农村发展类型划分步骤第30-31页
    2.10 农村发展类型划分系统及其命名方法第31页
    2.11 农村发展类型及其特点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11.1 平原类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11.2 丘陵类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11.3 山地类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11.4 其他类型第33-34页
3 研究区域概况第34-36页
    3.1 自然地理概况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地形地貌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地质状况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土壤状况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河流和水库第34页
    3.2 区位概况第34-35页
    3.3 行政区域概况第35页
    3.4 资源概况第35页
    3.5 经济发展概况第35-36页
4 覃塘区发展问题分析第36-37页
    4.1 资源丰富,有待开发第36页
    4.2 基础设施不完善,有待建设第36页
    4.3 建设用地不断扩张,土地粗放利用第36-37页
    4.4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第37页
5 覃塘区农村发展类型划分实证研究第37-70页
    5.1 空间叠置所选取图层第37页
    5.2 叠置图层获取第37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地貌图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水文水系分布图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资源分布图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图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图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石漠化敏感性评价图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7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图第44-45页
    5.3 叠置结果及分析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叠置结果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叠置结果特点第46-47页
    5.4 聚类指标体系的构建第47-48页
    5.5 聚类指标获取及计算第48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自然条件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资源条件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5.4 土地改善方向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5.5 生态环境保护方向第57-59页
    5.6 聚类分析及其结果第59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6.1 聚类分析指标分类的定性分析及分类过程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6.2 聚类指标体系分类结果第60-64页
    5.7 综合集成过程与划分结果第64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7.1 叠置结果与聚类结果的综合集成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7.2 覃塘区农村发展类型结果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7.3 覃塘区农村发展类型特点及发展方向第66-70页
6 结论第70页
7 创新点与不足第70-71页
    7.1 创新点第70页
    7.2 不足第70-71页
附表第71-72页
参考文献第72-75页
致谢第75-76页
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第76-77页

论文共7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广西生态公益林空间格局及其补偿机制研究
下一篇: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广西城乡空间结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