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1 绪论 | 第13-23页 |
1.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3页 |
1.2 国内外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研究进展 | 第13-18页 |
1.2.1 国外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经验借鉴 | 第13-15页 |
1.2.2 国内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研究 | 第15-18页 |
1.3 研究框架 | 第18-19页 |
1.3.1 研究的内容 | 第18页 |
1.3.2 研究的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3.3 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19页 |
1.4 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9-23页 |
1.4.1 相关概念 | 第19-20页 |
1.4.2 理论依据 | 第20-22页 |
1.4.3 基本原则 | 第22-23页 |
2. 研究区概况 | 第23-25页 |
2.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| 第23页 |
2.2 自然条件 | 第23-24页 |
2.2.1 地形地貌 | 第23页 |
2.2.2 水文 | 第23页 |
2.2.3 气候 | 第23页 |
2.2.4 土壤 | 第23-24页 |
2.2.5 植被 | 第24页 |
2.3 社会经济概况 | 第24-25页 |
3 广西生态公益林空间格局分析 | 第25-32页 |
3.1 公益林的空间分布情况 | 第25-27页 |
3.1.1 全区生态公益林面积分布 | 第25页 |
3.1.2 广西生态公益林区划 | 第25-26页 |
3.1.3 各市生态公益林分布情况 | 第26-27页 |
3.2 空间格局分析 | 第27-30页 |
3.2.1 自然因素 | 第27-29页 |
3.2.2 人文因素 | 第29-30页 |
3.3 小结 | 第30-32页 |
4 广西生态公益林补偿现状 | 第32-37页 |
4.1 补偿标准 | 第32页 |
4.2 补偿机制 | 第32-34页 |
4.2.1 建立的背景 | 第32-33页 |
4.2.2 补偿范围、标准和对象 | 第33页 |
4.2.3 补偿途径和方式 | 第33页 |
4.2.4 配套政策 | 第33-34页 |
4.3 问题分析 | 第34-37页 |
4.3.1 相关政策、制度不完善,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 | 第34页 |
4.3.2 补偿标准偏低,欠缺激励机制 | 第34-35页 |
4.3.3 补偿方式和资金来源单一 | 第35页 |
4.3.4 地方配套资金不足 | 第35-36页 |
4.3.5 管理机构不健全,基础设施不完善 | 第36页 |
4.3.6 群众意识薄弱 | 第36-37页 |
5 广西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探讨 | 第37-49页 |
5.1 问卷分析 | 第37-46页 |
5.1.1 基本信息 | 第37-39页 |
5.1.2 建立公益林给居民带来的经济损失 | 第39-40页 |
5.1.3 受偿意愿与支付意愿 | 第40-46页 |
5.2 公式测算公益林补偿标准 | 第46-47页 |
5.3 补偿标准的探讨 | 第47-49页 |
6 广西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完善 | 第49-57页 |
6.1 合理确定补偿标准 | 第49-50页 |
6.1.1 差异化补偿标准 | 第49页 |
6.1.2 动态补偿标准 | 第49-50页 |
6.2 拓宽补偿资金来源渠道 | 第50-51页 |
6.2.1 政府财政融资 | 第50-51页 |
6.2.2 发行政府债券 | 第51页 |
6.2.3 接受捐赠 | 第51页 |
6.3 形成多元化的补偿方式与途径 | 第51-53页 |
6.3.1 货币补偿 | 第51-52页 |
6.3.2 工程项目补偿 | 第52页 |
6.3.3 政策补偿 | 第52页 |
6.3.4 实物补偿 | 第52页 |
6.3.5 智力技术补偿 | 第52-53页 |
6.4 实行公益林市场交易模式 | 第53-54页 |
6.4.1 碳交易 | 第53页 |
6.4.2 森林水权交易 | 第53-54页 |
6.4.3 森林生物多样性交易 | 第54页 |
6.4.4 生态旅游 | 第54页 |
6.5 完善管理、保障机制 | 第54-56页 |
6.5.1 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| 第54-55页 |
6.5.2 立法保障 | 第55-56页 |
6.6 加大宣传力度,完善激励机制 | 第56-57页 |
7 研究结论与不足 | 第57-59页 |
7.1 研究结论 | 第57页 |
7.2 研究不足 | 第57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2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