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、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1.2.1 技术路线图及其应用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2.3 研究现状评述 | 第16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6-19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6-19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
1.4 创新点 | 第19-20页 |
2 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 | 第20-34页 |
2.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界定与特点 | 第20-23页 |
2.1.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界定 | 第20-22页 |
2.1.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 | 第22-23页 |
2.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风险的界定与特点 | 第23-25页 |
2.2.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风险的界定 | 第23-24页 |
2.2.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风险的特点 | 第24-25页 |
2.3 风险管理理论 | 第25-27页 |
2.4 T-plan技术路线图 | 第27-29页 |
2.4.1 T-Plan技术路线图标准流程 | 第27-29页 |
2.4.2 T-plan技术路线图自定义流程 | 第29页 |
2.5 T-plan技术路线图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风险管理过程的相关性 | 第29-33页 |
2.5.1 利用T-plan技术路线图分析风险管理必备要素 | 第29-31页 |
2.5.2 T-plan技术路线图适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 | 第31页 |
2.5.3 T-plan技术路线图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风险管理的作用 | 第31-33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T-plan技术路线图制定 | 第34-43页 |
3.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路线图制定的设计依据和设计原则 | 第34-38页 |
3.1.1 设计依据 | 第34-35页 |
3.1.2 设计原则 | 第35-38页 |
3.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路线图流程制定 | 第38-42页 |
3.2.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路线图流程制定思想 | 第38-39页 |
3.2.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路线图结构设计 | 第39-42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4 基于技术路线图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风险管理 | 第43-64页 |
4.1 基于T-plan技术路线图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风险管理思路 | 第43-46页 |
4.1.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风险管理的目标 | 第43页 |
4.1.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 | 第43-44页 |
4.1.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风险管理的过程 | 第44-46页 |
4.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识别 | 第46-55页 |
4.2.1 风险识别方法的选择 | 第46-48页 |
4.2.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来源 | 第48-51页 |
4.2.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识别体系总体框架 | 第51-52页 |
4.2.4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识别与过滤 | 第52-55页 |
4.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评价 | 第55-59页 |
4.3.1 常用风险评价方法的分析 | 第55-56页 |
4.3.2 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——AHP方法 | 第56-59页 |
4.4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监控与应对 | 第59-63页 |
4.4.1 基于T-plan技术路线图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风险监控 | 第60-62页 |
4.4.2 基于T-plan技术路线图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应对 | 第62-63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5 案例分析——以JZ公司为例 | 第64-80页 |
5.1 校企合作概况 | 第64-65页 |
5.1.1 公司概况 | 第64页 |
5.1.2 主要合作高校概况 | 第64-65页 |
5.1.3 校企合作情况 | 第65页 |
5.2 商业愿景 | 第65-66页 |
5.3 技术愿景 | 第66-67页 |
5.4 转化项目组 | 第67页 |
5.5 风险节点 | 第67-76页 |
5.5.1 情景初步筛选 | 第67-68页 |
5.5.2 双重标准过滤与评级 | 第68-69页 |
5.5.3 多重标准评估 | 第69页 |
5.5.4 定量化评级 | 第69-76页 |
5.6 关键决策点 | 第76-78页 |
5.7 新法乳酸菌项目转化风险应对策略 | 第78-79页 |
5.8 本章小结 | 第79-80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80-82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80-81页 |
6.2 展望 | 第81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6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6-87页 |
致谢 | 第87-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