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1.2 研究目标和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2.1 研究目标 | 第12-13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1.5 研究的创新、特色 | 第16-17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17-24页 |
2.1 知识型员工内涵界定 | 第17页 |
2.2 默会知识共享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7-18页 |
2.3 社会资本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8-19页 |
2.4 工作幸福感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9页 |
2.5 各变量之间的内在关联的相关研究 | 第19-22页 |
2.5.1 社会资本在默会知识共享中的应用的国内外研究 | 第20-21页 |
2.5.2 工作幸福感在默会知识共享中的应用的国内外研究 | 第21-22页 |
2.5.3 社会资本与工作幸福感之间内在关联的国内外研究 | 第22页 |
2.6 总体评述 | 第22-24页 |
3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| 第24-28页 |
3.1 关系资本维度与默会知识共享 | 第24页 |
3.2 认知幸福感与默会知识共享 | 第24-25页 |
3.3 关系资本维度与认知幸福感 | 第25-26页 |
3.4 认知幸福感的中介效应 | 第26-27页 |
3.5 研究模型 | 第27-28页 |
4 研究设计 | 第28-30页 |
4.1 问卷设计 | 第28-29页 |
4.2 调查对象说明 | 第29-30页 |
5 分析与结果讨论 | 第30-53页 |
5.1 因子分析 | 第30-31页 |
5.2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| 第31-33页 |
5.3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33-36页 |
5.3.1 性别 | 第33页 |
5.3.2 年龄 | 第33-34页 |
5.3.3 学历 | 第34页 |
5.3.4 工作年限 | 第34-35页 |
5.3.5 工作职位 | 第35页 |
5.3.6 企业性质 | 第35-36页 |
5.4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36页 |
5.5 控制变量差异显著性分析 | 第36-45页 |
5.5.1 性别在各个研究变量方面的差异性分析 | 第37-38页 |
5.5.2 年龄在各个研究变量方面的差异性分析 | 第38-40页 |
5.5.3 学历在各个研究变量方面的差异性分析 | 第40-41页 |
5.5.4 工作年限在各个研究变量方面的差异性分析 | 第41-43页 |
5.5.5 工作职位在各个研究变量方面的差异性分析 | 第43-44页 |
5.5.6 企业性质在各个研究变量方面的差异性分析 | 第44-45页 |
5.6 相关性分析 | 第45-46页 |
5.7 假设检验 | 第46-53页 |
5.7.1 研究模型路径分析 | 第46-49页 |
5.7.2 中介效应的显著性检验分析 | 第49-53页 |
6 研究结论、启示与不足 | 第53-59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53-55页 |
6.1.1 人口学变量对各研究变量的差异分析 | 第53页 |
6.1.2 组织学变量对各研究变量的差异分析 | 第53-54页 |
6.1.3 关系资本维度对默会知识共享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| 第54页 |
6.1.4 认知幸福感与默会知识共享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| 第54-55页 |
6.1.5 关系资本对认知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| 第55页 |
6.1.6 认知幸福感起部分中介作用 | 第55页 |
6.2 实践启示 | 第55-57页 |
6.2.1 对知识型员工进行心理引导,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方式 | 第55-56页 |
6.2.2 构建良好的沟通机制与渠道,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 | 第56-57页 |
6.2.3 着重增强员工的认知幸福感 | 第57页 |
6.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| 第57-59页 |
6.3.1 样本代表性不够大 | 第57-58页 |
6.3.2 本研究假设模型可能不够完整 | 第58页 |
6.3.3 本研究构建的模型是否适应于企业实践仍待检验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7-68页 |
附录 | 第68-71页 |
致谢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