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3页 |
1.1.1 天然采光的重要性 | 第11-12页 |
1.1.2 天然采光与建筑节能 | 第12-13页 |
1.2 研究范围 | 第13-14页 |
1.2.1 山东地区 | 第13页 |
1.2.2 办公建筑 | 第13-14页 |
1.2.3 天然采光 | 第14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3.2 研究意义 | 第15页 |
1.4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4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4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5 研究方法与框架 | 第17-19页 |
1.5.1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5.2 研究框架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山东地区办公建筑天然采光现状分析 | 第19-40页 |
2.1 山东地区的光气候特点 | 第19-24页 |
2.1.1 地域特点与气候概况 | 第19-20页 |
2.1.2 山东地区光气候特点 | 第20-21页 |
2.1.3 办公建筑天然采光设计要求 | 第21-24页 |
2.2 办公建筑天然采光现状调研 | 第24-38页 |
2.2.1 济南汉峪金谷 | 第27-30页 |
2.2.2 济南银丰山东创意产业园(东八区) | 第30-31页 |
2.2.3 山东建筑大学行政楼 | 第31-34页 |
2.2.4 烟台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| 第34-36页 |
2.2.5 办公建筑天然采光调查问卷 | 第36-38页 |
2.3 办公建筑天然采光调研分析 | 第38-39页 |
2.3.1 天然采光量的不足 | 第38页 |
2.3.2 天然采光“质”有待提升 | 第38-39页 |
2.3.3 天然采光辅助系统匮乏 | 第39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3章 办公建筑天然采光设计策略 | 第40-64页 |
3.1 场地分析 | 第40页 |
3.2 总图设计 | 第40-43页 |
3.2.1 建筑朝向 | 第41页 |
3.2.2 建筑的环境 | 第41-42页 |
3.2.3 建筑布局和体形 | 第42-43页 |
3.3 天然采光形式分析 | 第43-63页 |
3.3.1 侧窗采光 | 第43-52页 |
3.3.2 中庭采光 | 第52-59页 |
3.3.3 天窗采光 | 第59-60页 |
3.3.4 其他采光形式 | 第60-62页 |
3.3.5 天然采光辅助系统 | 第62-6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4章 办公建筑天然采光设计应用——山东水利发展大厦 | 第64-98页 |
4.1 水利发展大厦设计概述 | 第64-70页 |
4.1.1 前期分析 | 第64-65页 |
4.1.2 光气候分析 | 第65-67页 |
4.1.3 任务书整合 | 第67-70页 |
4.2 水利发展大厦建筑设计 | 第70-88页 |
4.2.1 设计概念 | 第70-76页 |
4.2.2 总图分析 | 第76-79页 |
4.2.3 平面设计 | 第79-84页 |
4.2.4 剖面设计 | 第84-85页 |
4.2.5 立面设计 | 第85-87页 |
4.2.6 建筑分析 | 第87-88页 |
4.3 水利发展大厦天然采光设计策略分析 | 第88-97页 |
4.3.1 选择合理的建筑朝向和群体布局 | 第88-91页 |
4.3.2 选择利于天然采光的平面布局 | 第91-92页 |
4.3.3 合理的利用中庭采光 | 第92-93页 |
4.3.4 借助辅助技术促进天然采光 | 第93-96页 |
4.3.5 环境及细部设计 | 第96-97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97-98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8-100页 |
5.1 研究成果与创新 | 第98-99页 |
5.2 论文不足之处及后续的研究 | 第99-10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0-101页 |
附表1 汉峪金谷天然采光实测数据 | 第101-103页 |
附表2 济南银丰山东创意产业园(东八区)天然采光实测数据 | 第103页 |
附表3 山东建筑大学行政楼天然采光实测数据 | 第103-104页 |
附表4 烟台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天然采光实测数据 | 第104-105页 |
附录5 山东地区办公建筑天然采光现状调查问卷 | 第105-108页 |
附录6 山东水利发展大厦建筑设计图纸 | 第108-113页 |
后记 | 第11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| 第11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