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| 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| 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| 1.1.2 工程背景 | 第11-12页 |
| 1.2 目的和意义 | 第12页 |
| 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 | 第12-17页 |
| 1.3.1 矿井降温理论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| 1.3.2 矿井降温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| 1.3.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| 第16-17页 |
| 1.4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7-19页 |
| 1.4.1 研究主要内容 | 第17页 |
| 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| 1.4.3 技术路线 | 第18-19页 |
| 第二章 井下空压机硐室热质交换理论研究 | 第19-29页 |
| 2.1 空压机硐室传热过程计算方法分析 | 第19-20页 |
| 2.2 热源分析 | 第20-23页 |
| 2.2.1 围岩传热 | 第20-21页 |
| 2.2.2 风流自压缩热 | 第21页 |
| 2.2.3 热水放热 | 第21-22页 |
| 2.2.4 机电设备散热 | 第22页 |
| 2.2.5 人员放热 | 第22页 |
| 2.2.6 其他热源 | 第22-23页 |
| 2.2.7 井下空压机硐室热源分析 | 第23页 |
| 2.3 传热理论基础 | 第23-26页 |
| 2.3.1 热传导 | 第23-24页 |
| 2.3.2 对流换热 | 第24-25页 |
| 2.3.3 对流质交换 | 第25-26页 |
| 2.3.4 热辐射 | 第26页 |
| 2.4 井下空压机硐室对流热交换微分方程 | 第26-28页 |
| 2.4.1 空压机硐室对流交换理论分析基本假设 | 第26-27页 |
| 2.4.2 空压机硐室对流交换微分方程 | 第27-28页 |
| 2.5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| 第三章 FLUENT数值模拟基础理论与数学模型 | 第29-36页 |
| 3.1 FLUENT软件介绍 | 第29-30页 |
| 3.1.1 FLUENT基本特点 | 第29-30页 |
| 3.1.2 FLUENT工作流程 | 第30页 |
| 3.2 流场模拟理论基础 | 第30-32页 |
| 3.2.1 流场数值计算的方法 | 第30页 |
| 3.2.2 湍流模型 | 第30-32页 |
| 3.3 热交换模拟理论基础 | 第32-33页 |
| 3.3.1 导热与对流换热 | 第32-33页 |
| 3.3.2 辐射传热 | 第33页 |
| 3.4 空压机硐室数值模拟的数学模型 | 第33-35页 |
| 3.4.1 空压机硐室数值求解微分方程 | 第33-34页 |
| 3.4.2 流动边界层理论 | 第34-35页 |
| 3.5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| 第四章 井下空压机硐室降温数值模拟 | 第36-53页 |
| 4.1 几何模型的建立 | 第36-38页 |
| 4.1.1 矿山概况 | 第36-37页 |
| 4.1.2 几何模型 | 第37-38页 |
| 4.2 模拟前处理 | 第38-40页 |
| 4.2.1 计算网格的生成 | 第38-39页 |
| 4.2.2 设置边界类型和区域类型 | 第39-40页 |
| 4.3 空压机硐室模型的求解计算 | 第40-42页 |
| 4.3.1 网格的输入及检查 | 第40页 |
| 4.3.2 求解器的选择及参数设定 | 第40-42页 |
| 4.3.3 空压机硐室温度场速度场的迭代计算 | 第42页 |
| 4.4 空压机硐室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| 第42-51页 |
| 4.4.1 空压机硐室风流流场分析 | 第42-46页 |
| 4.4.2 空压机硐室温度场分析 | 第46-48页 |
| 4.4.3 入口风速对空压机硐室散热的影响分析 | 第48-50页 |
| 4.4.4 入口温度对空压机硐室散热的影响分析 | 第50-51页 |
| 4.4.5 空压机硐室模拟基本结论 | 第51页 |
| 4.5 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| 第五章 井下空压机硐室降温技术 | 第53-67页 |
| 5.1 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的验证 | 第53-57页 |
| 5.1.1 硐室基本情况 | 第53-54页 |
| 5.1.2 测试内容与方法 | 第54页 |
| 5.1.3 测点布置 | 第54页 |
| 5.1.4 测定结果及分析 | 第54-57页 |
| 5.2 调节硐室内风流流动状态的降温技术措施及效果评价 | 第57-60页 |
| 5.2.1 调节风流流动状态的降温技术措施 | 第57-58页 |
| 5.2.2 调节硐室内风流流动状态的降温效果及评价 | 第58-60页 |
| 5.3 增加风量的降温技术措施及效果评价 | 第60-62页 |
| 5.3.1 增加风量的降温措施 | 第60-61页 |
| 5.3.2 增加风量的降温效果评价 | 第61-62页 |
| 5.4 降低入口风流温度的降温技术措施及效果评价 | 第62-66页 |
| 5.4.1 降低入口风流温度的降温技术措施 | 第62-64页 |
| 5.4.2 降低入口风流温度效果评价 | 第64-66页 |
| 5.5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|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7-69页 |
| 6.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| 第67-68页 |
| 6.2 展望 | 第68-6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9-72页 |
| 附录A 模拟温度分布云图 | 第72-90页 |
| 致谢 | 第90-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