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矿业工程论文--矿山安全与劳动保护论文--矿井通风论文--矿井内气候条件与调节论文

某铁矿井下空压机硐室降温数值模拟及应用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19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工程背景第11-12页
    1.2 目的和意义第12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第12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矿井降温理论研究现状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矿井降温技术研究现状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第16-17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主要内容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技术路线第18-19页
第二章 井下空压机硐室热质交换理论研究第19-29页
    2.1 空压机硐室传热过程计算方法分析第19-20页
    2.2 热源分析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围岩传热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风流自压缩热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热水放热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机电设备散热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人员放热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其他热源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井下空压机硐室热源分析第23页
    2.3 传热理论基础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热传导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对流换热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对流质交换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热辐射第26页
    2.4 井下空压机硐室对流热交换微分方程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空压机硐室对流交换理论分析基本假设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空压机硐室对流交换微分方程第27-28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28-29页
第三章 FLUENT数值模拟基础理论与数学模型第29-36页
    3.1 FLUENT软件介绍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FLUENT基本特点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FLUENT工作流程第30页
    3.2 流场模拟理论基础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流场数值计算的方法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湍流模型第30-32页
    3.3 热交换模拟理论基础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导热与对流换热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辐射传热第33页
    3.4 空压机硐室数值模拟的数学模型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空压机硐室数值求解微分方程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流动边界层理论第34-35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35-36页
第四章 井下空压机硐室降温数值模拟第36-53页
    4.1 几何模型的建立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矿山概况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几何模型第37-38页
    4.2 模拟前处理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计算网格的生成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设置边界类型和区域类型第39-40页
    4.3 空压机硐室模型的求解计算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网格的输入及检查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求解器的选择及参数设定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空压机硐室温度场速度场的迭代计算第42页
    4.4 空压机硐室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第42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空压机硐室风流流场分析第42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空压机硐室温度场分析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入口风速对空压机硐室散热的影响分析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入口温度对空压机硐室散热的影响分析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空压机硐室模拟基本结论第51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51-53页
第五章 井下空压机硐室降温技术第53-67页
    5.1 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的验证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硐室基本情况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测试内容与方法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测点布置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测定结果及分析第54-57页
    5.2 调节硐室内风流流动状态的降温技术措施及效果评价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调节风流流动状态的降温技术措施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调节硐室内风流流动状态的降温效果及评价第58-60页
    5.3 增加风量的降温技术措施及效果评价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增加风量的降温措施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增加风量的降温效果评价第61-62页
    5.4 降低入口风流温度的降温技术措施及效果评价第62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降低入口风流温度的降温技术措施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降低入口风流温度效果评价第64-66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66-67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7-69页
    6.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第67-68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68-69页
参考文献第69-72页
附录A 模拟温度分布云图第72-90页
致谢第90-91页

论文共9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粘土固化注浆帷幕对渗滤液的阻渗机理与环境效应
下一篇: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真蕴及其当代境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