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意义和目的 | 第10-11页 |
1.2.1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2.2 研究目的 | 第10-1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1-16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3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3-15页 |
1.3.3 对已有文献的评价 | 第15-16页 |
1.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5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及其质量的理论基础 | 第18-25页 |
2.1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| 第18-19页 |
2.2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概念 | 第19-20页 |
2.3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依据 | 第20-23页 |
2.4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的理论基础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我国采掘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分析 | 第25-34页 |
3.1 研究对象 | 第25页 |
3.2 采掘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概况 | 第25-27页 |
3.2.1 采掘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数量 | 第25-26页 |
3.2.2 采掘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篇幅 | 第26-27页 |
3.2.3 采掘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依据 | 第27页 |
3.3 采掘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内容分析 | 第27-32页 |
3.3.1 采掘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内容概况 | 第27-28页 |
3.3.2 企业在经营发展方面所披露的内容 | 第28-29页 |
3.3.3 企业在生产效益方面所披露的内容 | 第29-30页 |
3.3.4 企业在安全防护方面所披露的内容 | 第30-31页 |
3.3.5 企业在生态文明方面所披露的内容 | 第31页 |
3.3.6 企业在员工发展方面所披露的内容 | 第31-32页 |
3.3.7 企业在伙伴关系方面所披露的内容 | 第32页 |
3.3.8 企业在和谐社会方面所披露的内容 | 第32页 |
3.4 采掘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整体质量分析 | 第32-34页 |
第四章 采掘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4-42页 |
4.1 研究设计 | 第34-38页 |
4.1.1 研究假设 | 第34-35页 |
4.1.2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| 第35-36页 |
4.1.3 定义变量 | 第36-37页 |
4.1.4 模型构建 | 第37-38页 |
4.2 检验结果和分析 | 第38-41页 |
4.2.1 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38-39页 |
4.2.2 相关性分析 | 第39-40页 |
4.2.3 回归分析 | 第40-41页 |
4.3 实证研究结论 | 第41-42页 |
第五章 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质量的建议 | 第42-47页 |
5.1 完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制度 | 第42-44页 |
5.1.1 制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统一标准 | 第42-43页 |
5.1.2 推进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法律法规的建设 | 第43页 |
5.1.3 逐步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第三方验证 | 第43-44页 |
5.2 促进企业自身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编写质量 | 第44-45页 |
5.2.1 构建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| 第44-45页 |
5.2.2 注重公司和利益相关方的沟通 | 第45页 |
5.3 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关注度 | 第45-47页 |
5.3.1 提高内部员工社会责任管理意识 | 第45-46页 |
5.3.2 提高外部利益相关方的舆论监督 | 第46-47页 |
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47-49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47-48页 |
6.2 对今后研究方向的展望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4页 |
附录 | 第54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