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绪论 | 第12-25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12-13页 |
二、研究现状回顾 | 第13-18页 |
(一) 宋元明士人与地方社会 | 第13-15页 |
(二) 乡贤祭祀与乡贤书写研究 | 第15-18页 |
三、本文的研究框架与方法论检讨 | 第18-25页 |
(一) 研究区域与概念界定 | 第18-19页 |
(二) 文章框架概述 | 第19页 |
(三) 研究视角检讨 | 第19-25页 |
第一章 明代乡贤祭祀与乡贤书写的兴起 | 第25-53页 |
引言 | 第25页 |
第一节 表懿乡贤的形式及嬗变 | 第25-31页 |
一、宋以前的“祀贤”与“书贤” | 第25-26页 |
二、宋元地方先贤祭祀与书写 | 第26-31页 |
第二节 明代江浙地区庙学乡贤祠的变化及特征 | 第31-40页 |
一、明代江浙地方庙学乡贤祠的普遍设立 | 第31-32页 |
二、乡贤祠与先贤祠 | 第32-36页 |
三、乡贤祠与名宦祠 | 第36-40页 |
第三节 明代江浙地区的乡贤传发展及变化 | 第40-48页 |
一、明代乡贤传记的繁兴及地域分布 | 第40-42页 |
二、明代江浙地区乡贤传的承袭与发展 | 第42-43页 |
三、乡贤传与地方志 | 第43-45页 |
四、乡贤传与乡贤祠志 | 第45-48页 |
第四节 明代江浙地区乡贤祭祀与乡贤书写之关系 | 第48-52页 |
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二章 乡贤书写与“乡贤”传统的形成与延续 | 第53-76页 |
引言 | 第53页 |
第一节 乡贤传记作者群体分析 | 第53-62页 |
第二节 乡贤传记的流通与乡里传统的确立 | 第62-70页 |
第三节 乡贤传记作者对“乡”与“贤”概念的认知 | 第70-75页 |
一、乡贤书写中的“乡”范畴 | 第70-73页 |
二、“贤”的类型化整合 | 第73-7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第三章 :乡贤入祀与“公论” | 第76-108页 |
引言 | 第76页 |
第一节 明代乡贤的推举 | 第76-80页 |
一、明代乡贤入祠形式及程序 | 第76-77页 |
二、明代乡贤入祠的“公举” | 第77-79页 |
三、明代学校与“公论所出” | 第79-80页 |
第二节 明代庙学崇祀乡贤类型 | 第80-94页 |
一、江浙地区所祀乡贤的基本类型 | 第80-90页 |
二、乡贤类型的阶段性变化——以温州府庙学乡贤祠为例 | 第90-94页 |
第三节 明代乡贤的入祠标准 | 第94-99页 |
一、“生于其地”与“盖棺论定”的基本原则 | 第94-96页 |
二、乡贤去取标准——以“宦业”与“文学”类乡贤为例 | 第96-99页 |
第四节 乡贤去取中的“公论” | 第99-107页 |
一、“公论”与乡贤去取的关系 | 第99-100页 |
二、“公论”变化与乡贤去取标准 | 第100-107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07-108页 |
第四章 乡贤祭祀中的国家与地方传统 | 第108-136页 |
引言 | 第108页 |
第一节 明代祭礼改制与乡贤祠祀 | 第108-118页 |
一、嘉靖以前个别地方乡贤祠规制变化 | 第108-111页 |
二、嘉靖更正祀典与江浙地区乡贤祠调整 | 第111-118页 |
第二节 恩诏入祀与明代国家“褒忠” | 第118-126页 |
一、景泰至弘治:“土木”死事与复辟封赠 | 第119-121页 |
二、正德嘉靖时期:御寇抗倭乡贤入祠 | 第121-123页 |
三、万历时期:“靖难”殉节者的追祀 | 第123-125页 |
四、明代“恩诏”性入祠的特征 | 第125-126页 |
第三节 乡贤入祠与地方传统 | 第126-135页 |
一、永嘉县“事功”学者的崇祀 | 第126-129页 |
二、武康县沈氏一族的被祀 | 第129-13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35-136页 |
第五章 :回应——以乡贤祭祀“冒滥”为中心的考察 | 第136-157页 |
引言 | 第136页 |
第一节 乡贤祭祀“冒滥”问题的提出 | 第136-137页 |
第二节 江浙地区庙学乡贤祠乡贤入祀结构与增长情况 | 第137-145页 |
第三节 独重“宦业”与乡贤入祀的价值取向 | 第145-151页 |
第四节 国家与士人群体对乡贤冒滥的回应 | 第151-15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55-157页 |
结论 | 第157-1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9-171页 |
后记 | 第171-172页 |
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| 第1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