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11-18页 |
1 相关概念界定、理论基础及工作方法 | 第18-21页 |
1.1 相关概念 | 第18页 |
1.1.1 犯罪未成年人 | 第18页 |
1.1.2 社区矫正 | 第18页 |
1.2 犯罪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理论基础 | 第18-19页 |
1.2.1 生态系统理论 | 第18-19页 |
1.2.2 增能理论 | 第19页 |
1.3 个案工作方法 | 第19-21页 |
1.3.1 行为修正模式 | 第20页 |
1.3.2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| 第20-21页 |
2 A市T区犯罪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社会工作介入现状、困境及成因 | 第21-29页 |
2.1 犯罪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现状 | 第21-25页 |
2.1.1 调查方法 | 第21页 |
2.1.2 调查基本情况 | 第21-22页 |
2.1.3 调查结果 | 第22-25页 |
2.2 犯罪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存在困境 | 第25-26页 |
2.2.1 社区矫正法律政策不健全 | 第25页 |
2.2.2 缺少全方位社区矫正系统性支持 | 第25-26页 |
2.2.3 缺乏专业管理机构和社区矫正项目 | 第26页 |
2.2.4 社区矫正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 | 第26页 |
2.3 犯罪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困境成因分析 | 第26-29页 |
2.3.1 立法体系对社区矫正定位不准确 | 第26-27页 |
2.3.2 家庭、学校、社区三位一体系统干预脱节 | 第27页 |
2.3.3 社区矫正项目单一管理机构责任不明确 | 第27-28页 |
2.3.4 社区矫正人员缺乏社会工作介入理念和专业培训 | 第28-29页 |
3 社会工作介入犯罪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案例实施 | 第29-48页 |
3.1 接案 | 第29-30页 |
3.1.1 案例简介 | 第29页 |
3.1.2 案例分析 | 第29-30页 |
3.1.3 接案途径及初步关系建立 | 第30页 |
3.2 预估 | 第30-32页 |
3.2.1 资料收集与案主问题分析 | 第30-32页 |
3.2.2 案主主要问题 | 第32页 |
3.3 计划 | 第32-34页 |
3.3.1 个案工作目标 | 第32-33页 |
3.3.2 个案服务计划书 | 第33-34页 |
3.4 介入 | 第34-45页 |
3.4.1 介入策略 | 第34-36页 |
3.4.2 介入过程 | 第36-45页 |
3.4.2.1 初期阶段:收集资料和问题界定(1-3 次会谈) | 第37-41页 |
3.4.2.2 中期阶段:制定计划与提供矫正服务(4-10次会谈) | 第41-44页 |
3.4.2.3 后期阶段:巩固成果结案与评估(11-14次会谈) | 第44-45页 |
3.5 评估 | 第45-46页 |
3.5.1 介入方法的评估 | 第45页 |
3.5.2 服务计划实施评估 | 第45-46页 |
3.6 结案 | 第46-48页 |
3.6.1 案主改变情况 | 第46-47页 |
3.6.2 目标完成情况 | 第47页 |
3.6.3 结案跟踪反馈情况 | 第47-48页 |
4 结论和建议 | 第48-52页 |
4.1 结论 | 第48页 |
4.2 建议 | 第48-52页 |
4.2.1 运用心理辅导和人文关怀的方式关注犯罪未成年人 | 第48-49页 |
4.2.2 开展多种帮教活动积极推动社区矫正的规范化与法制化 | 第49页 |
4.2.3 加强推动犯罪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社会化参与程度 | 第49-50页 |
4.2.4 促进生态系统理论在犯罪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中的综合运用 | 第50-51页 |
4.2.5 呼吁政府加大对社区矫正人员培训和完善社区矫正配套机制 | 第51-52页 |
结束语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附录一: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状况的调查问卷 | 第56-60页 |
附录二:犯罪未成年人家长对于社区矫正状况看法的调查问卷 | 第60-63页 |
附录三:居民对于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了解状况的调查问卷 | 第63-65页 |
附录四:个案访谈记录表 | 第65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68-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