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植物保护论文--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经济作物病虫害论文--油料作物病虫害论文--大豆病虫害论文

P746大豆抗蚜基因的功能分析及诱导抗蚜虫研究
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11页
英文缩略词表第12-17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7-47页
    1 大豆蚜虫研究进展第17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1 大豆蚜虫的分布及危害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大豆蚜虫的生物学习性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 大豆蚜虫的防治方法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 化学防治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 天敌防治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3 新型生物制剂防治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4 生物多样性防治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5 综合防控IPM第23-24页
    2 大豆抗蚜虫研究进展第24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1 大豆对蚜虫的抗性类型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 抗蚜虫大豆资源的筛选和鉴定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 大豆抗蚜虫基因的分子标记和遗传定位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 大豆蚜虫生物型分化的研究第30-32页
    3 植物诱导抗性研究进展第32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 植物诱导抗性的主要类型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 系统获得抗性SAR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 诱导系统抗性ISR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3 SAR和ISR的相互关系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4 SAR信号通路的研究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5 ISR信号通路的研究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 几种重要的植物抗性诱导剂第36-39页
    4 β-氨基丁酸诱导的植物抗性研究进展第39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1 β-氨基丁酸的化学结构及其代谢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 β-氨基丁酸诱导抗性在植物抗病虫方面的应用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3 β-氨基丁酸诱导抗性机理的研究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4.4 β-氨基丁酸诱导抗性的信号通路第43-44页
    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2 本研究的主要意义第45-47页
第二章 大豆蚜虫生物型分化的研究第47-56页
    1 材料和方法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1.1 大豆材料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大豆蚜虫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1.3 试验方法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1.4 数据统计和分析第49-50页
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1 选择性实验鉴定结果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2 非择性实验鉴定结果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3 大豆蚜虫生物型的划分第53-54页
    3 讨论与小结第54-56页
第三章 P746大豆抗蚜虫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第56-83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56-66页
        1.1 植物材料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1.2 蚜虫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1.3 质粒和菌种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1.4 实验试剂和培养基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1.5 实验方法第58-6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1 P746大豆候选抗蚜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2 候选基因的功能分析第61-66页
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66-80页
        2.1 定位区段的基因分析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候选基因的蚜虫诱导表达分析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2.3 Gm STPK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68-72页
        2.4 Gm STPK1蛋白定位于膜系统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2.5 Gm STPK1属于诱导表达型基因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2.6 过表达Gm STPK1基因的大豆毛状根对大豆蚜虫的抑制效果第74-76页
        2.7 过表达Gm STPK1基因的拟南芥对烟蚜的抑制效果第76-80页
    3 讨论与小结第80-83页
第四章 β-氨基丁酸诱导的抗大豆蚜虫研究第83-117页
    第一节 β-氨基丁酸诱导的抗大豆蚜虫初步研究第83-99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和方法第83-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 植物材料第8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 大豆蚜虫及接种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 实验方法第84-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 BABA处理和浓度筛选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 BABA处理对大豆幼苗的伤害指数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3 选择性和非选择性实验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4 大豆蚜虫生长参数的统计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5 生理指标测定第85-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6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87页
    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87-9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高浓度BABA灌根处理抑制了大豆幼苗的生长第87-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高浓度BABA灌根处理加剧了大豆幼苗的伤害指数第90-9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BABA显著降低了选择性和非选择性实验的蚜虫数量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BABA增强了蚜虫侵染的叶片抗性酶类的活性第93-9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BABA增强了蚜虫侵染的叶片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第95-97页
        3 讨论与小结第97-99页
    第二节 BABA诱导的抗大豆蚜虫与苯丙氨酸代谢通路的关系第99-113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和方法第100-10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 植物材料及蚜虫第10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 实验方法第100-10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 异黄酮含量测定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 木质素含量的测定第10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10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4 胼胝质沉积的观察第10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5 大豆胼胝质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分析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6 离体叶片的非选择性实验鉴定第102页
    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102-11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BABA提高了蚜虫侵染的叶片异黄酮的含量第102-10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BABA增强了蚜虫侵染的叶片苯丙氨酸代谢通路基因的表达第10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BABA提高了蚜虫侵染的叶片木质素的含量及CAD基因的表达第104-10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BABA增强了蚜虫侵染的叶片胼胝质的沉积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BABA增强了蚜虫侵染的叶片胼胝质合成酶基因的表达第107-10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 BABA对离体叶片蚜虫生长的抑制效果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   3 讨论与小结第110-113页
    第三节 BABA叶片喷施处理对大豆蚜虫的诱导抗性第113-117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和方法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 植物材料及蚜虫第1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 实验方法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114-1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BABA叶面喷施浓度的筛选第114-1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BABA叶面喷施对不同大豆蚜虫生物型的诱导抗性第116页
        3 讨论与小结第116-117页
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17-120页
    1 主要研究结论第117-118页
    2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118页
    3 后续研究工作第118-120页
参考文献第120-136页
附录Ⅰ 主要仪器设备第136-137页
附录Ⅱ 质粒图谱第137-138页
附录Ⅲ 基因和蛋白序列第138-140页
附录Ⅳ 附表第140-150页
致谢第150-152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专利第152页

论文共15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新公共行政理论的政府医疗卫生补偿与监管机制研究
下一篇:析《老上海纵览》(节选)中专有名词的英汉翻译策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