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中国医学论文--中医皮科论文--现代医学皮肤病、性病论文

乌芍止痒汤对慢性湿疹治疗的临床研究

中文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-8页
英文缩略语第9-10页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0-32页
    综述一:湿疹中医学研究进展第10-20页
        1 中医学对湿疹病因病机认识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2 中药内治第10-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各家分型论治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经验药、经验方治疗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中成药应用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3 外用药治疗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湿敷及外洗法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外用膏、油剂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熏洗法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4 其他治疗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 针灸治疗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 穴位注射治疗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 灸法及点刺放血疗法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5 小结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参考文献第18-20页
    综述二:湿疹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第20-32页
        1 发病病因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 内部因素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 外部因素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 湿疹发病机制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嗜酸粒细胞与湿疹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白细胞介素与湿疹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白三烯与湿疹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5-HT与湿疹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组胺与湿疹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 NK细胞与湿疹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3 湿疹瘙痒的发生机制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4 治疗第23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 内治法治疗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 抗组胺药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 外用药物治疗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 封闭治疗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5 心理疗法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6 微波治疗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5. 小结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参考文献第29-32页
第二部分 慢性湿疹治疗临床疗效研究第32-42页
    前言第32-33页
    临床资料与诊疗标准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1 研究对象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 诊断标准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 纳入标准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4 排除标准及脱落标准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 排除标准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 脱落标准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5 研究方案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 研究方法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 治疗方案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 用药疗程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4 观察时间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5 症状评分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6 疗效判定标准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7 安全性检查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8 统计方法第35-36页
    临床研究结果第36-42页
        1 患者一般情况分析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 性别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 年龄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 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比较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治疗前皮损形态比较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治疗前皮损面积比较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治疗前瘙痒程度比较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治疗前总评分比较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 治疗两周后两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治疗两周后皮损形态比较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治疗前皮损面积比较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治疗两周后瘙痒程度比较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 治疗两周后总积分比较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4 治疗四周后两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 治疗四周后皮损形态比较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 治疗四周后皮损面积比较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 治疗四周后瘙痒程度比较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 治疗四周后总评分比较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5 有效率比较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 治疗四周后总有效率比较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 治疗四周后皮损形态有效率比较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 治疗四周后皮损面积有效率比较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4 治疗四周后瘙痒有效率比较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6 安全性第41-42页
讨论第42-46页
    1 治疗四周后两组皮损形态疗效比较第44页
    2 治疗四周后两组皮损面积疗效比较第44页
    3 治疗四周后两组皮损瘙痒疗效比较第44页
    4 治疗四周后总体疗效比较第44-46页
参考文献第46-47页
致谢第47-48页
个人简历第48页

论文共4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某银行IT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施
下一篇:5S管理法在曹妃甸矿石码头现场管理中的应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