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学生移动学习接受度的影响因素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目标 | 第11页 |
1.3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12页 |
1.5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第2章 文献综述 | 第13-23页 |
2.1 移动学习 | 第13-14页 |
2.1.1 移动学习的定义 | 第13页 |
2.1.2 移动学习的特点 | 第13-14页 |
2.2 技术接受理论与模型 | 第14-20页 |
2.2.1 创新扩散理论 | 第14-15页 |
2.2.2 理性行为理论 | 第15页 |
2.2.3 计划行为理论 | 第15-16页 |
2.2.4 技术接受模型 | 第16-18页 |
2.2.5 整合型技术接受与使用理论 | 第18-20页 |
2.3 移动学习接受度的国内外研究 | 第20-23页 |
2.3.1 国外移动学习接受度研究 | 第20-21页 |
2.3.2 国内移动学习接受度研究 | 第21-23页 |
第3章 研究模型与假设 | 第23-33页 |
3.1 研究模型的建立 | 第23-27页 |
3.1.1 基于UTAUT模型的设计 | 第23-24页 |
3.1.2 新增变量 | 第24-27页 |
3.2 变量定义与测量维度 | 第27-30页 |
3.2.1 绩效期望 | 第27页 |
3.2.2 努力期望 | 第27-28页 |
3.2.3 社会影响 | 第28页 |
3.2.4 感知趣味性 | 第28页 |
3.2.5 感知财政成本 | 第28-29页 |
3.2.6 个人创新 | 第29页 |
3.2.7 使用意愿 | 第29-30页 |
3.3 研究假设 | 第30-33页 |
3.3.1 绩效期望与使用意愿 | 第30页 |
3.3.2 努力期望与绩效期望及使用意愿 | 第30页 |
3.3.3 社会影响与绩效期望及使用意愿 | 第30-31页 |
3.3.4 感知趣味性与努力期望及使用意愿 | 第31页 |
3.3.5 感知财政成本与使用意愿 | 第31页 |
3.3.6 个人创新与努力期望及使用意愿 | 第31-32页 |
3.3.7 调节变量 | 第32-33页 |
第4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| 第33-36页 |
4.1 问卷设计 | 第33-34页 |
4.1.1 初稿设计 | 第33页 |
4.1.2 试测与修改 | 第33-34页 |
4.2 数据收集 | 第34-36页 |
4.2.1 调查对象的选取 | 第34页 |
4.2.2 问卷发放与回收 | 第34-36页 |
第5章 数据分析 | 第36-57页 |
5.1 描述性统计 | 第36-46页 |
5.1.1 样本的个人基本信息 | 第36页 |
5.1.2 移动学习现状分析 | 第36-46页 |
5.2 信度分析 | 第46-48页 |
5.3 效度分析 | 第48-57页 |
5.3.1 探索性因子分析 | 第48-51页 |
5.3.2 验证性因子分析 | 第51-57页 |
第6章 结构方程模型与假设验证 | 第57-73页 |
6.1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| 第57-63页 |
6.1.1 模型拟合与评价 | 第57-60页 |
6.1.2 模型修正 | 第60-63页 |
6.2 调节变量的检验 | 第63-71页 |
6.2.1 性别的调节作用检验 | 第63-66页 |
6.2.2 年级的调节作用检验 | 第66-68页 |
6.2.3 使用频率的调节作用检验 | 第68-71页 |
6.3 假设验证 | 第71-73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3-79页 |
7.1 结论与建议 | 第73-77页 |
7.1.1 感知趣味性方面 | 第73-74页 |
7.1.2 社会影响方面 | 第74页 |
7.1.3 绩效期望方面 | 第74-75页 |
7.1.4 个人创新方面 | 第75-76页 |
7.1.5 努力期望方面 | 第76-77页 |
7.1.6 感知财政成本方面 | 第77页 |
7.2 局限与展望 | 第77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5页 |
攻读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85-86页 |
附录 | 第86-95页 |
致谢 | 第95-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