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10-22页 |
1.1 课题学术和实用意义 | 第10页 |
1.2 边坡工程的研究现状及新进展 | 第10-18页 |
1.2.1 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2.2 岩质边坡研究的一些进展 | 第11-18页 |
1.3 目前西部开发中面临的边坡稳定问题 | 第18-20页 |
1.4 研究的目的、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0-21页 |
1.4.1 目前促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的目的 | 第20页 |
1.4.2 研究的内容、技术路线 | 第20-21页 |
1.5 本文的研究工具 | 第21-22页 |
2 岩体的强度及边坡岩体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| 第22-34页 |
2.1 岩体的强度 | 第22-25页 |
2.1.1 岩体的抗剪强度 | 第22-23页 |
2.1.2 岩体力学参数研究方法评述 | 第23-25页 |
2.2 边坡岩体的力学状态 | 第25-30页 |
2.3 影响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基本因素 | 第30-32页 |
2.3.1 岩体结构因素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2.3.2 地应力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2.4 发生边坡工程事故的主要原因 | 第32页 |
2.5 边坡岩体稳定的长期观测 | 第32-33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3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的计算方法 | 第34-46页 |
3.1 边坡破坏模式的讨论 | 第34-40页 |
3.1.1 引言 | 第34页 |
3.1.2 影响岩质边坡破坏的环境因素 | 第34-35页 |
3.1.3 岩质边坡危害性的潜在特征 | 第35-36页 |
3.1.4 破坏模式原理 | 第36页 |
3.1.5 不同破坏模式的讨论 | 第36-39页 |
3.1.6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过程 | 第39-40页 |
3.2 安全系数的定义 | 第40-41页 |
3.3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| 第41-44页 |
3.3.1 极限平衡法 | 第41-43页 |
3.3.2 有限单元法 | 第43-44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4-46页 |
4 岩质边坡稳定性有限元综合分析方法 | 第46-78页 |
4.1 引言 | 第46页 |
4.2 极限平衡法与有限元法的结果对比研究 | 第46-64页 |
4.2.1 单个优势面边坡 | 第46-57页 |
4.2.2 折线型滑面边坡 | 第57-64页 |
4.3 接触单元分析 | 第64-69页 |
4.3.1 引言 | 第64页 |
4.3.2 接触(Contact)单元 | 第64-65页 |
4.3.3 摩擦系数取值 | 第65-66页 |
4.3.4 算例分析 | 第66-67页 |
4.3.5 结论 | 第67-69页 |
4.4 无明显滑面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| 第69-77页 |
4.4.1 边坡滑裂角的确定 | 第69-71页 |
4.4.2 无明显滑面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| 第71-77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77-78页 |
5 采用有限元综合法分析实际岩质边坡工程稳定性 | 第78-108页 |
5.1 有限元力学模型研究 | 第78-81页 |
5.1.1 计算范围、边界条件和单元类型的选取问题 | 第78-79页 |
5.1.2 施工过程的模拟 | 第79-80页 |
5.1.3 本文岩体本构模型的选择 | 第80-81页 |
5.2 ANSYS有限元程序简介 | 第81-88页 |
5.2.1 本文用到的单元类型简介 | 第81-82页 |
5.2.2 非线性分析方法及部分原理 | 第82-87页 |
5.2.3 单元死活选项 | 第87-88页 |
5.3 岩质边坡实际工程稳定性评价 | 第88-99页 |
5.3.1 工程概况 | 第88页 |
5.3.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| 第88-91页 |
5.3.3 场区工程地质分析与评价 | 第91-93页 |
5.3.4 边坡三维数值分析 | 第93-98页 |
5.3.5 主要结论及建议 | 第98-99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99-108页 |
6 结论及建议 | 第108-110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108-109页 |
6.2 主要建议 | 第109-110页 |
致谢 | 第110-11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2-11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