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1页 |
| ·脱咖啡因茶概述 | 第10-11页 |
| ·脱咖啡因的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| 第11-18页 |
| ·水脱除咖啡因 | 第11-12页 |
| ·溶剂萃取脱除咖啡因 | 第12-13页 |
| ·沉淀法脱除咖啡因 | 第13页 |
| ·超临界C0_2 萃取脱除咖啡因 | 第13-15页 |
| ·吸附分离脱除咖啡因 | 第15-16页 |
| ·微生物降解咖啡因 | 第16-17页 |
| ·酶法降解咖啡因 | 第17页 |
| ·低咖啡因茶树育种 | 第17-18页 |
| ·研究的意义 | 第18-20页 |
| ·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0-21页 |
| 第二章 超临界C0_2制取脱咖啡因茶的理论依据分析 | 第21-26页 |
| ·超临界C0_2 萃取的原理和特点 | 第21-22页 |
| ·超临界C0_2 萃取的原理 | 第21页 |
| ·超临界C0_2 萃取的特点 | 第21-22页 |
| ·超临界C0_2 制取脱咖啡因茶的理论依据 | 第22-24页 |
| ·咖啡因与茶多酚的络合 | 第22-24页 |
| ·咖啡因的缔合 | 第24页 |
| ·超临界C0_2 制取脱咖啡因茶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4-25页 |
| ·萃取温度影响 | 第24页 |
| ·萃取压力影响 | 第24-25页 |
| ·萃取时间 | 第25页 |
| ·夹带剂的影响 | 第25页 |
| ·夹带剂(水)的加入量 | 第2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| 第三章 超临界 C0_2脱咖啡因效果实验研究 | 第26-40页 |
| ·概述 | 第26页 |
| ·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6-28页 |
| ·实验设备、材料 | 第26-27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7-28页 |
| 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28-3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| 第四章 超临界 C0_2萃取制取脱咖啡因茶的品质研究 | 第40-59页 |
| ·概述 | 第40页 |
| ·实验材料与设备 | 第40-41页 |
| ·实验材料和试剂 | 第40-41页 |
| ·实验仪器与设备 | 第41页 |
| ·脱咖啡因茶中咖啡因含量分析 | 第41-47页 |
| ·概述 | 第41页 |
| ·检测方法的建立 | 第41-43页 |
| ·高效液相测定咖啡因含量 | 第43-47页 |
| ·脱咖啡因茶中茶多酚含量分析 | 第47-52页 |
| ·概述 | 第47页 |
| ·检测方法的建立 | 第47-49页 |
| ·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多酚含量 | 第49-52页 |
| ·脱咖啡因茶中游离氨基酸总量(以谷氨酸计)的测定 | 第52-55页 |
| ·概述 | 第52页 |
| ·检测方法的建立 | 第52-53页 |
| ·分光光度法测定检测游离氨基酸总量 | 第53-55页 |
| ·水浸出物测定 | 第55-56页 |
| ·试样的制备 | 第55页 |
| ·铝盒准备 | 第55页 |
| ·测定步骤 | 第55页 |
| ·结果计算 | 第55-56页 |
| ·感官品质评价 | 第56-58页 |
| ·评审设备 | 第56-57页 |
| ·取样 | 第57页 |
| ·评审方法 | 第57-5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| 结论与展望 | 第59-61页 |
| 结论 | 第59页 |
| 展望 | 第59-6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5-66页 |
| 致谢 | 第66-67页 |
|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