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1 导论 | 第10-20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1.1.3 研究思路 | 第11-12页 |
1.1.4 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1.2 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2-17页 |
1.2.1 国内关于失独家庭的研究 | 第12-15页 |
1.2.2 国外独生子女家庭的研究 | 第15-16页 |
1.2.3 对相关文献的评述 | 第16-17页 |
1.3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7-18页 |
1.3.1 失独家庭 | 第17页 |
1.3.2 弱势群体 | 第17页 |
1.3.3 社会工作 | 第17-18页 |
1.4 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8-19页 |
1.4.1 危机理论 | 第18页 |
1.4.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| 第18-19页 |
1.4.3 社会支持网络 | 第19页 |
1.5 本文创新之处 | 第19-20页 |
2“失独家庭”的现状及困境——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 | 第20-27页 |
2.1“失独家庭”的现状 | 第20-24页 |
2.1.1 失独家庭基本情况 | 第20-21页 |
2.1.2 收入和健康状况 | 第21-22页 |
2.1.3 失独家庭面临困难情况 | 第22-23页 |
2.1.4 失独家庭需求情况 | 第23-24页 |
2.2“失独家庭”的困境分析 | 第24-27页 |
2.2.1 外部支持因素——养老困境 | 第25-26页 |
2.2.2 内部支撑因素——精神困境 | 第26-27页 |
3“失独家庭”的真实需求 | 第27-31页 |
3.1 个案资料分析 | 第27页 |
3.2 经济保障的需求 | 第27-28页 |
3.3 养老保障的需求 | 第28-29页 |
3.4 精神慰藉的需求 | 第29-30页 |
3.5 社会关爱的需求 | 第30-31页 |
4 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| 第31-36页 |
4.1 政府对失独家庭的相关扶持政策与不足 | 第31-32页 |
4.2 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的意义和优势分析 | 第32-35页 |
4.2.1 社会工作介入的意义 | 第32-33页 |
4.2.2 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势 | 第33-35页 |
4.3 社会工作介入“失独家庭”的困难分析 | 第35-36页 |
4.3.1“失独家庭”对社会介入的抵触心理 | 第35页 |
4.3.2 社会工作仍需与本土相适应和完善 | 第35-36页 |
5 介入失独家庭的策略的探讨 | 第36-41页 |
5.1 个案工作——正视危机,促进个人成长 | 第36-38页 |
5.1.1 何为个案工作 | 第36页 |
5.1.2 个案工作开展前的准备工作 | 第36-37页 |
5.1.3 介入的方法、技巧——危机介入模式 | 第37页 |
5.1.4 个案工作的优点和缺点 | 第37-38页 |
5.2 小组工作——开展小组活动,恢复人际交往 | 第38-39页 |
5.2.1 小组工作的目的 | 第38页 |
5.2.2 小组工作的功能 | 第38-39页 |
5.2.3 小组工作的优势 | 第39页 |
5.4 社区工作——构建社会支持网络,改善生活 | 第39-41页 |
5.4.1 社区工作的目的 | 第39-40页 |
5.4.2 社区工作的实践和发展 | 第40-41页 |
6 解决“失独家庭”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| 第41-46页 |
6.1 宏观层面的策略 | 第41-43页 |
6.1.1 打造良好的政策氛围,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| 第41页 |
6.1.2 建立健全救助机制,解除后顾之忧 | 第41-42页 |
6.1.3 创新养老方式,确保老有所乐 | 第42页 |
6.1.4 调整人.政策,减少失独家庭数量 | 第42-43页 |
6.1.5 创新社会精神关怀策略 | 第43页 |
6.2 微观层面介入的策略 | 第43-46页 |
6.2.1 心理层面介入的策略 | 第44-46页 |
7 结语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