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1页 |
| 1 导论 | 第11-14页 |
| ·选题的背景 | 第11页 |
| ·选题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理论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实践意义 | 第12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2-14页 |
| 2 “大学生农民工”的界定、产生原因及特点 | 第14-20页 |
| ·农民工及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 | 第14-15页 |
| ·农民工的界定 | 第14页 |
| ·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 | 第14-15页 |
| ·“大学生农民工”的界定 | 第15页 |
| ·“大学生农民工”产生的原因 | 第15-19页 |
| ·我国教育体系的偏差 | 第15-16页 |
| ·缺乏政策激励 | 第16-17页 |
| ·思想观念滞后 | 第17-18页 |
| ·就业时受到歧视 | 第18-19页 |
| ·“大学生农民工”的特点 | 第19-20页 |
| ·身份是农民工 | 第19页 |
| ·薪酬、待遇较低 | 第19页 |
| ·需要层次较高 | 第19-20页 |
| 3 “大学生农民工”的思想现状 | 第20-25页 |
| ·“大学生农民工”思想现状中的积极方面 | 第20-21页 |
| ·对建设新农村充满信心 | 第20页 |
| ·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| 第20页 |
| ·摆脱了狭隘的小农意识的羁绊 | 第20页 |
| ·打破了传统的家庭意识的禁锢 | 第20-21页 |
| ·“大学生农民工”思想现状中的消极方面 | 第21-25页 |
| ·“大学生农民工”出现心理危机 | 第21-22页 |
| ·“大学生农民工”幸福感缺失 | 第22-23页 |
| ·“大学生农民工”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缺失 | 第23-25页 |
| 4 “大学生农民工”思想现状中消极方面产生的原因 | 第25-30页 |
| ·“大学生农民工”出现心理危机的原因 | 第25-27页 |
| ·经济贫困是“大学生农民工”产生心理危机的根本原因 | 第25页 |
| ·人格上存在缺陷是“大学生农民工”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| 第25-26页 |
| ·城乡二元社会体制是“大学生农民工”产生心理问题的间接原因 | 第26-27页 |
| ·“大学生农民工”缺少幸福感的原因 | 第27-28页 |
| ·个人因素 | 第27页 |
| ·家庭因素 | 第27页 |
| ·社会因素 | 第27-28页 |
| ·“大学生农民工”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缺失的原因 | 第28-30页 |
| ·现代大众传媒的影响 | 第28页 |
| ·腐败现象的影响 | 第28页 |
| ·市场经济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| ·贫富差距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| 5 “大学生农民工”思想现状产生的影响 | 第30-35页 |
| ·“大学生农民工”思想现状积极方面产生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| ·有利于新农村经济建设 | 第30页 |
| ·有利于新农村政治文明建设 | 第30页 |
| ·有利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| 第30-31页 |
| ·“大学生农民工”思想现状消极方面产生的影响 | 第31-35页 |
| ·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 | 第31-32页 |
| ·影响社会的公平 | 第32-33页 |
| ·影响家庭的和睦 | 第33页 |
| ·影响社会的稳定 | 第33-35页 |
| 6 “大学生农民工”思想状况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| 第35-44页 |
| ·国家方面 | 第35-38页 |
| ·加快农村经济发展,缩小城乡差距 | 第35页 |
| ·实施适当的优惠政策,解决就业问题 | 第35-36页 |
| ·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| 第36页 |
| ·加强法制建设,保障“大学生农民工”的利益 | 第36-37页 |
| ·采取各种办法,扶持职业教育 | 第37-38页 |
| ·社会方面 | 第38-39页 |
| ·促进“大学生农民工”理想就业 | 第38页 |
| ·关心“大学生农民工” | 第38页 |
| ·对“大学生农民工”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 | 第38-39页 |
| ·高校方面 | 第39-41页 |
| ·加强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| 第40页 |
| ·面向社会需要进行课程改革 | 第40-41页 |
| ·加强“预就业”指导 | 第41页 |
| ·个人方面 | 第41-44页 |
| ·努力提高自身素质,提高竞争力 | 第41-42页 |
| ·转变思想观念,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| 第42页 |
| ·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| 第42-43页 |
| ·树立正确的幸福观,提升幸福感 | 第43-44页 |
| 结论 | 第44-4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5-48页 |
| 致谢 | 第48-49页 |
| 附录 | 第49-50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0-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