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辩论式谈话节目创新研究
| 摘要 | 第2-3页 |
| Abstract | 第3页 |
| 引言 | 第7-15页 |
| (一)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7-8页 |
| (二)国内外研究述评 | 第8-10页 |
| (三)核心概念的界定 | 第10-13页 |
| (四)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3页 |
| (五)创新之处 | 第13-15页 |
| 一、辩论式谈话节目发展脉络梳理 | 第15-24页 |
| (一)辩论式谈话节目的发展阶段 | 第15-20页 |
| 1.萌芽时期:1993年——2003年 | 第15页 |
| 2.发展时期:2003年——2006年 | 第15-16页 |
| 3.繁荣时期:2006年——2014年 | 第16-18页 |
| 4.创新发展时期:2014年至今 | 第18-20页 |
| (二) 辩论式谈话节目的类型 | 第20-22页 |
| 1.时事热点类 | 第21页 |
| 2.大众题材类 | 第21-22页 |
| (三)辩论式谈话节目的表现特征 | 第22-24页 |
| 1.对抗为王 | 第22页 |
| 2.语言表达个性化 | 第22-23页 |
| 3.平民化趋势明显 | 第23页 |
| 4.真人秀元素的增加 | 第23-24页 |
| 二、辩论式谈话节目面临的困境和创新必要性 | 第24-32页 |
| (一) 辩论式谈话节目面临的困境 | 第24-30页 |
| 1.节目同质化程度较高 | 第24-28页 |
| 2.舆论导向力渐弱 | 第28-29页 |
| 3. 平民话语力量薄弱 | 第29-30页 |
| (二)辩论式谈话节目的创新必要性 | 第30-32页 |
| 1.新媒体的发展带来的全球化竞争 | 第30页 |
| 2.辩论式谈话节目的创新路径 | 第30-32页 |
| 三、辩论式谈话节目要素创新 | 第32-49页 |
| (一)节目话题创新 | 第32-35页 |
| 1.话题选择 | 第32-33页 |
| 2.话题特色 | 第33-35页 |
| (二)谈话参与者创新 | 第35-43页 |
| 1.主持人角色转变 | 第36-40页 |
| 2.嘉宾:边缘化 | 第40页 |
| 3.辩论选手:素人+综艺 | 第40-43页 |
| (三)节目形式创新 | 第43-47页 |
| 1.视觉形象多元化 | 第43-44页 |
| 2.娱乐的包装 | 第44-45页 |
| 3.注重仪式感的运用 | 第45-46页 |
| 4.节目环节差异化 | 第46-47页 |
| (四)节目运营创新 | 第47-49页 |
| 1.借鉴选秀节目 | 第47-48页 |
| 2. 引入“季播”模式 | 第48-49页 |
| 四、辩论式谈话节目传播策略创新 | 第49-61页 |
| (一)传播理念创新 | 第49-53页 |
| 1.受众中心论 | 第49-50页 |
| 2.“互联网+”思维 | 第50-52页 |
| 3.衡量节目价值标准的转变 | 第52-53页 |
| (二)传播方式创新 | 第53-56页 |
| 1.互动至上 | 第53-54页 |
| 2.联动新媒体 | 第54-56页 |
| (三)受众需求和定位创新 | 第56-61页 |
| 1.受众:建立情感联系 | 第57-58页 |
| 2.受众最大化 | 第58-59页 |
| 3.挖掘受众需求,确立节目定位 | 第59-61页 |
| 结语 | 第61-62页 |
| 注释 | 第62-6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4-67页 |
| 附录:《奇葩说》节目话题一览表 | 第67-71页 |
|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| 第71-72页 |
| 致谢 | 第72-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