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纯电动汽车国内外发展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1 国外纯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内纯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 电动汽车复合电源动力储能系统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3.1 国外复合电源动力储能系统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.2 国内复合电源动力储能系统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4 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电动汽车复合电源动力储能系统特性研究 | 第16-38页 |
2.1 车用储能系统的性能要求 | 第16-21页 |
2.1.1 车用储能系统的性能指标 | 第16-17页 |
2.1.2 动力蓄电池 | 第17-18页 |
2.1.3 其他车载储能发电装置 | 第18-21页 |
2.2 动力蓄电池的特性研究 | 第21-26页 |
2.2.1 三元锂离子电池充放电特性 | 第21-22页 |
2.2.2 三元锂离子电池容量特性 | 第22-23页 |
2.2.3 三元锂离子电池内阻特性 | 第23-24页 |
2.2.4 锂离子电池寿命特性 | 第24-26页 |
2.3 超级电容特性研究 | 第26-30页 |
2.3.1 超级电容充放电特性 | 第27-28页 |
2.3.2 超级电容内阻特性 | 第28-29页 |
2.3.3 超级电容效率特性 | 第29-30页 |
2.4 双向DC/DC变换器特性研究 | 第30-37页 |
2.4.1 复合电源动力储能系统对双向DC/DC变换器性能要求 | 第30-31页 |
2.4.2 双向DC/DC变换器工作原理 | 第31-32页 |
2.4.3 双向DC/DC变换器硬件系统搭建 | 第32-36页 |
2.4.4 双向DC/DC变换器工作效率 | 第36-37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三章 复合电源动力储能系统拓扑结构设计、参数匹配设计及验证 | 第38-50页 |
3.1 复合储能系统的拓扑结构设计及工作模式 | 第38-43页 |
3.1.1 复合电源动力储能系统拓扑结构设计 | 第38-40页 |
3.1.2 复合储能系统工作原理 | 第40页 |
3.1.3 复合储能系统主要工作模式 | 第40-43页 |
3.2 动力储能系统参数匹配目标及方案 | 第43-48页 |
3.2.1 目标车型参数及性能指标要求 | 第43页 |
3.2.2 整车动力性分析 | 第43-44页 |
3.2.3 典型循环工况分析 | 第44-45页 |
3.2.4 复合电源动力储能系统参数匹配 | 第45-48页 |
3.3 整车动力性能指标验证 | 第48-49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四章 复合电源动力储能系统控制策略与仿真分析研究 | 第50-70页 |
4.1 复合电源系统控制目的及方法 | 第50页 |
4.2 复合储能系统模糊控制策略 | 第50-58页 |
4.2.1 模糊控制原理分析 | 第51-52页 |
4.2.2 模糊逻辑控制分析 | 第52-53页 |
4.2.3 模糊逻辑控制器的设计 | 第53-58页 |
4.3 复合电源动力储能系统仿真模型 | 第58-63页 |
4.3.1 锂离子电池等效模型 | 第58-60页 |
4.3.2 超级电容等效模型的建立 | 第60-61页 |
4.3.3 双向DC/DC等效模型的建立 | 第61-62页 |
4.3.4 复合电源仿真模型 | 第62-63页 |
4.4 仿真与结果分析 | 第63-69页 |
4.4.1 循环工况仿真结果分析 | 第63-66页 |
4.4.2 复合电源循环工况寿命预测 | 第66-68页 |
4.4.3 整车续驶里程仿真分析 | 第68-69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第五章 复合电源动力储能系统试验研究 | 第70-80页 |
5.1 复合电源动力储能系统模块化试验样机模型 | 第70-71页 |
5.2 复合电源动力储能系统实验方案及实验环境 | 第71-74页 |
5.2.1 试验平台模型搭建 | 第71页 |
5.2.2 不同工况的简化 | 第71-72页 |
5.2.3 复合电源动力储能系统台架试验环境 | 第72-74页 |
5.3 实验验结果分析 | 第74-79页 |
5.3.1 单次简化典型工况模式实验 | 第74-78页 |
5.3.2 整车续驶里程实验分析 | 第78-79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9-80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80-82页 |
6.1 全文总结 | 第80-81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81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7-88页 |
致谢 | 第88-89页 |
附件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