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5页 |
| 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8-11页 |
| 1.1.1 选题背景 | 第8-9页 |
| 1.1.2 选题意义 | 第9-11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| 1.2.1 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引致辅助服务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| 1.2.2 可再生能源辅助服务管理机制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| 1.2.3 可再生能源平准化成本分析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1.2.4 需求侧响应解决可再生能源并网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| 1.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4页 |
| 1.4 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| 第二章 可再生能源并网引致辅助服务需求 | 第15-45页 |
| 2.1 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特点 | 第15-16页 |
| 2.2 可再生能源并网引致调峰容量需求 | 第16-30页 |
| 2.2.1 可再生能源发电接入对电网调峰需求的影响分析 | 第16-17页 |
| 2.2.2 可再生能源并网引致调峰容量和调峰成本建模 | 第17-20页 |
| 2.2.3 负荷出力时间序列建模 | 第20-21页 |
| 2.2.4 风电出力时间序列建模 | 第21-27页 |
| 2.2.5 太阳能光伏发电出力时间序列建模 | 第27-30页 |
| 2.3 可再生能源并网引致备用容量需求 | 第30-33页 |
| 2.3.1 可再生能源发电接入对电网备用容量影响分析 | 第30-31页 |
| 2.3.2 可再生能源并网引致备用容量和备用成本建模 | 第31-33页 |
| 2.4 算例分析 | 第33-43页 |
| 2.5 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
| 第三章 可再生能源并网辅助服务成本分摊机制 | 第45-53页 |
| 3.1 辅助服务管理机制 | 第45-46页 |
| 3.2 我国现行辅助服务管理机制的背景 | 第46页 |
| 3.3 辅助服务利益相关方效益成本分析 | 第46-47页 |
| 3.4 辅助服务成本分摊补偿方式 | 第47-50页 |
| 3.4.1 上网电量比例分摊成本补偿方式 | 第47-48页 |
| 3.4.2 引致比例分摊成本补偿方式 | 第48-49页 |
| 3.4.3 混合模式成本补偿方式 | 第49-50页 |
| 3.5 算例分析 | 第50-52页 |
| 3.6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| 第四章 考虑辅助服务成本的可再生能源平准化成本分析 | 第53-61页 |
| 4.1 我国可再生能源上网标杆电价 | 第53-54页 |
| 4.2 可再生能源平准化成本分析 | 第54-56页 |
| 4.2.1 LCOE分析方法 | 第54-55页 |
| 4.2.2 考虑辅助服务成本的LCOE评估模型 | 第55-56页 |
| 4.3 算例分析 | 第56-59页 |
| 4.4 本章小结 | 第59-61页 |
| 第五章 电力需求侧响应在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中的应用 | 第61-64页 |
| 5.1 电力需求侧响应的基本内容 | 第61-62页 |
| 5.2 调峰与分时电价 | 第62-63页 |
| 5.3 备用容量与可中断负荷 | 第63页 |
| 5.4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|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| 第64-68页 |
| 6.1 结论和创新点 | 第64-66页 |
| 6.1.1 结论 | 第64-66页 |
| 6.1.2 创新点 | 第66页 |
| 6.2 政策建议 | 第66-67页 |
| 6.3 展望 | 第67-68页 |
| 致谢 | 第68-69页 |
| 附件 | 第69-7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0-73页 |
| 附录 | 第73-83页 |
| 附录 1:贵州统调电网典型日负荷曲线 | 第73-74页 |
| 附录 2:2015 年9月贵州电网接线图 | 第74-75页 |
| 附录 3:乌江源风电场各月平均风速情况表 | 第75-76页 |
| 附表 4:雪山风电场各月平均风速情况表 | 第76-77页 |
| 附录 5:岔河风电场各月平均风速情况表 | 第77-78页 |
| 附录 6:大海子风电场各月平均风速情况表 | 第78-79页 |
| 附录 7:青峰风电场各月平均风速情况表 | 第79-80页 |
| 附录 8:贵麻风电场各月平均风速情况表 | 第80-81页 |
| 附录 9:平箐光伏电站各月平均出力情况表 | 第81-82页 |
| 附录 10: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、专利及科研情况 | 第82-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