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导论 | 第12-23页 |
一、研究对象 | 第12-13页 |
二、选题理由 | 第13-14页 |
三、研究综述 | 第14-20页 |
四、主要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五、创新之处 | 第21-23页 |
第一章 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形成条件 | 第23-34页 |
一、毛泽东传统文化观形成的客观条件 | 第23-27页 |
(一) 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 | 第23-25页 |
(二) 理论来源 | 第25-26页 |
(三)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二、毛泽东传统文化观形成的主观条件 | 第27-34页 |
(一) 深厚的国学基础 | 第28-29页 |
(二) 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| 第29-30页 |
(三) 辩证历史的思维方式 | 第30-31页 |
(四) 丰富的实践经验 | 第31-34页 |
第二章 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形成发展过程 | 第34-42页 |
一、萌芽期(学生时期至1920年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确立) | 第34-36页 |
二、形成和成熟期(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新中国成立) | 第36-38页 |
(一) 形成时期(1921年至1935年) | 第36-37页 |
(二) 成熟时期(1935年10月至1949年) | 第37-38页 |
三、新的探索期(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) | 第38-39页 |
四、曲折发展期(1957年反右运动至1976年逝世) | 第39-42页 |
第三章 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主要内容 | 第42-52页 |
一、毛泽东关于“什么是传统文化”的回答 | 第42-47页 |
(一) 传统文化是封建时代经济与政治的产物 | 第42-43页 |
(二) 传统文化具有阶级性、封建性与人民性等多重属性 | 第43-44页 |
(三) 传统文化是汇聚历史性、民族性与包容性的集合体 | 第44-45页 |
(四) 传统文化兼具积极价值与消极弊端 | 第45-47页 |
二、毛泽东关于“如何对待传统文化”的回答 | 第47-52页 |
(一) 尊重历史、认真学习研究传统文化 | 第47-48页 |
(二) 批判继承、创造发展传统文化 | 第48-50页 |
(三) 坚持古为今用、洋为中用的根本原则 | 第50-52页 |
第四章 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 | 第52-58页 |
一、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历史地位 | 第52-55页 |
(一)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观 | 第52-53页 |
(二) 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南 | 第53-55页 |
二、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当代价值 | 第55-58页 |
(一) 为引导当代人牢固树立并坚持科学的传统文化观提供有益指导 | 第55-56页 |
(二) 为当代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| 第56-58页 |
结语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6页 |
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6-67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笞辩情况表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