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9-29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9-2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9-2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2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20-26页 |
1.2.1 众包竞赛的相关概念 | 第21-22页 |
1.2.2 众包竞赛的机制设计研究 | 第22-25页 |
1.2.3 众包竞赛中解答者参与动机研究 | 第25页 |
1.2.4 研究评述 | 第25-26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26-27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26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26-27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27-28页 |
1.5 主要创新点 | 第28-29页 |
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9-37页 |
2.1 竞赛理论 | 第29-32页 |
2.1.1 竞赛的激励机制 | 第29-30页 |
2.1.2 竞赛结构 | 第30-31页 |
2.1.3 竞赛成功函数 | 第31-32页 |
2.2 委托代理理论 | 第32-34页 |
2.2.1 委托代理理论的起源 | 第32-33页 |
2.2.2 委托代理模型 | 第33-34页 |
2.3 仿真理论 | 第34-36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3章 赢者通吃情形下众包竞赛最优奖励机制研究 | 第37-47页 |
3.1 固定奖励机制中的激励相容 | 第38-39页 |
3.2 竞价奖励机制中的激励相容 | 第39-42页 |
3.3 赢者通吃情形下两种奖励机制中组织者期望收益比较 | 第42-43页 |
3.4 赢者通吃竞价奖励机制的代理成本 | 第43-45页 |
3.5 结论 | 第45-47页 |
第4章 多奖项情形下众包竞赛最优奖励机制研究 | 第47-55页 |
4.1 固定奖励机制下的激励相容 | 第47-48页 |
4.2 竞价奖励机制下的激励相容 | 第48-52页 |
4.2.1 独立产出模型 | 第48-49页 |
4.2.2 交互产出模型 | 第49-52页 |
4.3 多奖项竞价奖励机制的代理成本 | 第52-54页 |
4.4 结论 | 第54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5章 仿真及策略分析 | 第55-70页 |
5.1 仿真模型假设 | 第55页 |
5.2 赢者通吃情形下不同奖励机制的激励相容结果比较 | 第55-61页 |
5.2.1 竞价奖励机制中解答者努力程度与组织者期望收益分析 | 第55-58页 |
5.2.2 不同奖励机制中组织者期望收益分析 | 第58-61页 |
5.3 多奖项情形下不同奖励机制的激励相容结果比较 | 第61-67页 |
5.3.1 竞价奖励交互产出模型中解答者努力程度分析 | 第61-63页 |
5.3.2 竞价奖励交互产出模型中组织者期望收益分析 | 第63-65页 |
5.3.3 多奖项情形下不同奖励机制中组织者期望收益比较 | 第65-67页 |
5.4 不同的赢者确定方式下组织者期望收益比较 | 第67-68页 |
5.5 结论与策略分析 | 第68-69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70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8页 |
附录 | 第78-89页 |
附录1 第5章仿真程序源代码 | 第78-8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| 第89-90页 |
致谢 | 第90-91页 |
中文详细摘要 | 第91-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