模糊聚类分析及其在属性分类中的应用
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页 |
| 创新点摘要 | 第7-9页 |
| 绪论 | 第9-13页 |
| 前言 | 第13-16页 |
|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| 2 课题研究思路 | 第14-16页 |
| 第一章 模糊聚类分析理论基础 | 第16-31页 |
| 1.1 模糊集合概念及运算 | 第16-17页 |
| 1.2 模糊集合截集的概念 | 第17页 |
| 1.3 模糊关系概念及运算 | 第17-20页 |
| 1.4 模糊集合度量 | 第20-22页 |
| 1.5 确立论域元素间的相似关系 | 第22-24页 |
| 1.6 类的定义及类间距离 | 第24-25页 |
| 1.7 聚类目标函数 | 第25-27页 |
| 1.8 模糊初始矩阵与聚类中心求解方法 | 第27-31页 |
| 第二章 地质属性提取—K-L变换 | 第31-38页 |
| 2.1 特征提取与选择的基本原则 | 第31-32页 |
| 2.2 离散K-L变换 | 第32-34页 |
| 2.3 K-L变换的应用 | 第34-38页 |
| 第三章 模糊聚类分析方法 | 第38-44页 |
| 3.1 基于最邻近规则的试探法 | 第38页 |
| 3.2 K均值算法 | 第38-39页 |
| 3.3 系统聚类法 | 第39页 |
| 3.4 最大树法 | 第39-40页 |
| 3.5 基于模糊等价关系的传递闭包法 | 第40页 |
| 3.6 自组织ISODATA法 | 第40-42页 |
| 3.7 基于目标函数的模糊ISODATA聚类分析 | 第42-44页 |
| 第四章 聚类分析在油水层识别中的应用 | 第44-60页 |
| 4.1 聚类方法的数值论证 | 第44-48页 |
| 4.2 用试验数据验证聚类方法 | 第48-56页 |
| 4.3 对上述几种方法所得结果的综合讨论 | 第56-60页 |
| 结论 | 第60-6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1-64页 |
| 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