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中的损害及其赔偿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一、导论 | 第10-16页 |
(一) 选题背景 | 第10页 |
(二)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(三) 文献综述 | 第11-14页 |
(四) 课题研究的方法 | 第14-15页 |
(五) 本文的重点、难点和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二、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概述 | 第16-19页 |
(一) 精神损害赔偿的内涵 | 第16-18页 |
(二)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历史演进 | 第18-19页 |
三、精神损害概念的反思 | 第19-27页 |
(一) 损害的内涵 | 第19-20页 |
(二) 损害的分类 | 第20-24页 |
1、财产损害与非财产损害 | 第21-23页 |
2、直接损害与间接损害 | 第23-24页 |
(三) 精神损害的内涵 | 第24-27页 |
四、确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中损害范围的理论支撑 | 第27-36页 |
(一) 确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中损害范围的方式 | 第27-30页 |
1、列举主义 | 第27-28页 |
2、概括主义 | 第28页 |
3、限制扩充主义 | 第28-29页 |
4、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中损害范围的确定方式 | 第29-30页 |
(二) 确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中损害范围的标准 | 第30-36页 |
1、质的标准 | 第30-33页 |
2、量的标准 | 第33-34页 |
3、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中损害范围的确定标准 | 第34-36页 |
五、我国可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损害范围 | 第36-45页 |
(一) 侵害人格权造成的损害 | 第36-40页 |
(二) 侵害身份权造成的损害 | 第40页 |
(三) 侵害人身自由权造成的损害 | 第40-41页 |
(四) 侵害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物品造成的损害 | 第41-42页 |
(五) 违反以精神利益为内容的契约造成的损害 | 第42-43页 |
(六) 侵害知识产权中的精神权利造成的损害 | 第43页 |
(七) 环境侵权造成的损害 | 第43-45页 |
六、精神损害赔偿金的确定 | 第45-55页 |
(一) 精神损害赔偿金确定原则 | 第45-47页 |
1、酌定原则 | 第45-46页 |
2、最高限额原则 | 第46页 |
3、限幅原则 | 第46页 |
4、相当与满意原则 | 第46-47页 |
5、日标准原则 | 第47页 |
(二) 精神损害赔偿金确定标准 | 第47-50页 |
1、加害人标准 | 第47-48页 |
2、被害人标准 | 第48-49页 |
3、客观情况标准 | 第49-50页 |
(三) 确定精神损害赔偿金的构想 | 第50-55页 |
1、确定精神损害赔偿金应当坚持的原则 | 第50-51页 |
2、精神损害赔偿金的确定 | 第51-55页 |
第七章 结语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8页 |
后记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