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1-17页 |
1.1 染色体上非必须区域 | 第11-12页 |
1.2 Red重组 | 第12-14页 |
1.3 基因在染色体上表达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CP6lacZ在大肠杆菌染色体上不同位点的整合 | 第17-40页 |
2.1 引言 | 第17-18页 |
2.2 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18-29页 |
2.2.1 菌种和质粒 | 第18-21页 |
2.2.2 实验试剂配制 | 第21-23页 |
2.2.3 核酸分子量标准及酶试剂 | 第23-24页 |
2.2.4 生物信息学软件及引物合成 | 第24页 |
2.2.5 主要仪器和设备 | 第24-25页 |
2.2.6 化学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质粒的转化 | 第25-26页 |
2.2.7 基因组和质粒的提取 | 第26-27页 |
2.2.8 琼脂糖凝胶DNA片段的回收 | 第27页 |
2.2.9 打靶片段的PCR扩增和酶切链接体系 | 第27-29页 |
2.3 供体质粒的构建 | 第29-32页 |
2.3.1 第一供体质粒的构建 | 第29-30页 |
2.3.2 第二供体质粒的构建 | 第30-32页 |
2.4 CP6lacZ大肠杆菌染色体上的整合 | 第32-35页 |
2.4.1 第一步整合替换:用IS-Cm替换非必需区 | 第32-33页 |
2.4.2 第二步整合替换:用CP6lacZ替换IS-Cm | 第33-35页 |
2.5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5-38页 |
2.5.1 供体质粒的鉴定 | 第35-36页 |
2.5.2 第一步整合结果与鉴定 | 第36-37页 |
2.5.3 第二步整合结果与鉴定 | 第37-38页 |
2.6 讨论 | 第38-40页 |
第三章 CP6lacZ在不同重组菌株中的表达 | 第40-53页 |
3.1 引言 | 第40-41页 |
3.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41-43页 |
3.2.1 实验菌种 | 第41页 |
3.2.2 试剂及分析做图软件 | 第41页 |
3.2.3 实验仪器 | 第41-42页 |
3.2.4 总RNA的提取 | 第42页 |
3.2.5 总RNA反转录成cDNA | 第42页 |
3.2.6 实时荧光定量PCR | 第42-43页 |
3.3 重组菌株生长状况检测 | 第43页 |
3.4 同一菌株不同生长阶段基因表达情况 | 第43-44页 |
3.5 酶活相对表达量的差异分析 | 第44-45页 |
3.6 基因拷贝数的差异分析 | 第45页 |
3.7 基因转录水平的差异分析 | 第45-46页 |
3.8 结果与分析 | 第46-52页 |
3.8.1 重组菌株生长代谢正常 | 第46-47页 |
3.8.2 同一菌株不同生长阶段酶的表达量不同 | 第47-48页 |
3.8.3 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不同影响基因的表达水平 | 第48-49页 |
3.8.4 基因的拷贝数受到基因的位置效应影响 | 第49-50页 |
3.8.5 染色体不同位置的基因转录水平不同 | 第50-52页 |
3.9 讨论 | 第52-53页 |
第四章 抗VEGF抗体Fab片段在染色体上整合表达研究 | 第53-61页 |
4.1 引言 | 第53页 |
4.2 材料与方法 | 第53-55页 |
4.2.1 菌种与质粒 | 第53页 |
4.2.2 实验试剂及配制 | 第53-55页 |
4.2.3 实验方法 | 第55页 |
4.3 供体质粒的构建 | 第55-56页 |
4.4 DH1T7染色体的重组 | 第56页 |
4.5 重组菌株的表达分析 | 第56-57页 |
4.6 结果与分析 | 第57-59页 |
4.6.1 供体质粒的鉴定 | 第57页 |
4.6.2 重组结果与分析 | 第57-59页 |
4.6.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(ELISA)检测Fab浓度 | 第59页 |
4.7 讨论 | 第59-61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1-63页 |
5.1 研究课题总结 | 第61-62页 |
5.2 课题的展望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6页 |
附录 | 第66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2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