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研究对象 | 第11-13页 |
1.1.1 《史记》《汉书》《昭明文选》 | 第11页 |
1.1.2 汉赋 | 第11-12页 |
1.1.3 宋代文字 | 第12-13页 |
1.2 研究概况 | 第13-14页 |
1.2.1 《史》《汉》《文》研究概况 | 第13-14页 |
1.2.2 宋代文字研究概况 | 第14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14-17页 |
1.4 研究意义 | 第17-19页 |
1.4.1 为文字特征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| 第17页 |
1.4.2 探究宋代文字的发展特点 | 第17-18页 |
1.4.3 通过字形差异研究观察汉字发展的基本趋势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《史记》《汉书》《昭明文选》重合赋体字形对比 | 第19-48页 |
2.1 《史记》与《昭明文选》重合赋体字形对比 | 第19-26页 |
2.1.1 《吊屈原赋》 | 第19-20页 |
(一) 笔画变化 | 第19页 |
(二) 部件变化 | 第19-20页 |
(三) 整字变化 | 第20页 |
2.1.2 《鵩鸟赋》 | 第20-21页 |
(一) 笔画变化 | 第20页 |
(二) 部件变化 | 第20-21页 |
(三) 整字变化 | 第21页 |
2.1.3 《子虚赋》 | 第21-23页 |
(一) 笔画变化 | 第21-22页 |
(二) 部件变化 | 第22页 |
(三) 整字变化 | 第22-23页 |
2.1.4 《上林赋》 | 第23-26页 |
(一) 笔画变化 | 第23-24页 |
(三) 部件变化 | 第24-25页 |
(三) 整字变化 | 第25-26页 |
2.2 《汉书》与《昭明文选》重合赋体字形对比 | 第26-42页 |
2.2.1 《吊屈原赋》 | 第26-27页 |
(一) 笔画变化 | 第26-27页 |
(二)部件变化 | 第27页 |
(三) 整字变化 | 第27页 |
2.2.2 《鵩鸟赋》 | 第27-28页 |
(一) 笔画变化 | 第27-28页 |
(二) 部件变化 | 第28页 |
(三) 整字变化 | 第28页 |
2.2.3 《长杨赋》 | 第28-30页 |
(一) 笔画变化 | 第28-29页 |
(二) 部件变化 | 第29-30页 |
(三) 整字变化 | 第30页 |
2.2.4 《甘泉赋》 | 第30-32页 |
(一) 笔画变化 | 第30-31页 |
(二) 部件变化 | 第31-32页 |
(三) 整字变化 | 第32页 |
2.2.5 《幽通赋》 | 第32-34页 |
(一) 笔画变化 | 第32-33页 |
(二) 部件变化 | 第33-34页 |
(三) 整字变化 | 第34页 |
2.2.6 《答宾戏》 | 第34-36页 |
(一) 笔画变化 | 第34-35页 |
(二) 部件变化 | 第35-36页 |
(三) 整字变化 | 第36页 |
2.2.7 《羽猎赋》 | 第36-38页 |
(一) 笔画变化 | 第36-37页 |
(二) 部件变化 | 第37-38页 |
(三) 整字变化 | 第38页 |
2.2.8 《子虚赋》 | 第38-40页 |
(一) 笔画变化 | 第38-39页 |
(二) 部件变化 | 第39页 |
(三) 整字变化 | 第39-40页 |
2.2.9 《上林赋》 | 第40-42页 |
(一) 笔画变化 | 第40-41页 |
(二) 部件变化 | 第41-42页 |
2.3 《史记》与《汉书》重合赋体字形对比 | 第42-48页 |
2.3.1 《吊屈原赋》 | 第42-43页 |
(一) 笔画变化 | 第42页 |
(二) 部件变化 | 第42-43页 |
(三) 整字变化 | 第43页 |
2.3.2 《鵩鸟赋》 | 第43-44页 |
(一) 笔画变化 | 第43页 |
(二) 部件变化 | 第43-44页 |
(三) 整字变化 | 第44页 |
2.3.3 《子虚赋》 | 第44-45页 |
(一) 笔画变化 | 第44页 |
(二) 部件变化 | 第44-45页 |
(三) 整字变化 | 第45页 |
2.3.4 《上林赋》 | 第45-48页 |
(一) 笔画变化 | 第45-46页 |
(二) 部件变化 | 第46-47页 |
(三) 整字变化 | 第47-48页 |
第三章 宋代用字差异的原因分析 | 第48-62页 |
3.1 文字发展的内部因素 | 第48-57页 |
3.1.1 笔画变化 | 第48-50页 |
3.1.2 部件变化 | 第50-55页 |
3.1.3 整字变化 | 第55-57页 |
3.2 文字发展的外部因素 | 第57-62页 |
3.2.1 类化字 | 第57-58页 |
3.2.2 形讹字 | 第58-60页 |
3.2.3 避讳字 | 第60-62页 |
第四章 宋人用字规范意识不强导致的汉字繁化倾向 | 第62-67页 |
4.1 《史记》与《昭明文选》文字对比 | 第63-64页 |
4.1.1 组合方式一致 | 第63-64页 |
4.1.2 增加成分 | 第64页 |
4.2 《汉书》与《昭明文选》文字对比 | 第64-65页 |
4.2.1 组合方式一致 | 第64页 |
4.2.2 增加成分 | 第64-65页 |
4.3 《史记》与《汉书》文字对比 | 第65页 |
4.3.1 组合方式一致 | 第65页 |
4.3.2 增加成分 | 第65页 |
4.4 宋代字形对比呈现的演变趋势 | 第65-67页 |
4.4.1 宋代汉字主体结构呈现稳定状态 | 第65页 |
4.4.2 宋人用字规范意识不强 | 第65-66页 |
4.4.3 《史》《汉》《文》三书用字结构呈现了汉字繁化的基本过程 | 第66-67页 |
结语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71-72页 |
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