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福州市可持续发展研究
| 摘要 | 第7页 |
| Abstract | 第7页 |
| 1 绪论 | 第8-15页 |
| 1.1 引言 | 第8-9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3页 |
| 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| 1.2.1.1 全世界尺度 | 第9-10页 |
| 1.2.1.2 国家尺度 | 第10-11页 |
| 1.2.1.3 区域尺度 | 第11页 |
| 1.2.1.4 时序尺度 | 第11页 |
| 1.2.2 国内研究进展 | 第11-13页 |
| 1.2.2.1 研究方式 | 第12页 |
| 1.2.2.2 应用范围 | 第12-13页 |
| 1.2.3 生态足迹模型存在的问题 | 第13页 |
| 1.3 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图 | 第13-15页 |
| 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3-14页 |
| 1.3.2 技术路线图 | 第14-15页 |
| 2 福州市区域环境概况 | 第15-18页 |
| 2.1 自然概况 | 第15-16页 |
| 2.2 自然资源 | 第16-18页 |
| 3 研究框架设计 | 第18-30页 |
| 3.1 生态足迹基本概念 | 第18-19页 |
| 3.2 生态足迹模型的建立 | 第19-21页 |
| 3.2.1 均衡因子 | 第19-20页 |
| 3.2.2 产量因子 | 第20页 |
| 3.2.3 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 | 第20-21页 |
| 3.2.4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| 第21页 |
| 3.2.5 生态赤字(盈余)的计算方法 | 第21页 |
| 3.3 生态赤字的计算方法 | 第21-29页 |
| 3.3.1 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的确定 | 第22-23页 |
| 3.3.2 生物资源账户 | 第23-26页 |
| 3.3.3 化石燃料账户 | 第26-29页 |
| 3.4 数据来源与处理 | 第29-30页 |
| 4 福州市生态足迹模型实证分析 | 第30-93页 |
| 4.1 生态足迹计算与结果分析 | 第30-34页 |
| 4.1.1 人均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分析 | 第30-32页 |
| 4.1.2 各种土地类型人均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分析 | 第32-34页 |
| 4.2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与结果分析 | 第34-77页 |
| 4.3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比较 | 第77-86页 |
| 4.3.1 人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比较 | 第77-82页 |
| 4.3.2 总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比较 | 第82-85页 |
| 4.3.3 生态赤字对比分析 | 第85-86页 |
| 4.4 万元GDP动态分析 | 第86-88页 |
| 4.4.1 万元GDP的概念 | 第86页 |
| 4.4.2 万元GDP的生态足迹分析 | 第86-88页 |
| 4.5 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GDP回归分析及预测 | 第88-90页 |
| 4.6 研究结果综合分析 | 第90-93页 |
| 5 福州市可持续发展对策 | 第93-97页 |
| 5.1 深化可持续发展保护体系的建设 | 第93页 |
| 5.2 促进生态农林业发展 | 第93-94页 |
| 5.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| 第94-95页 |
| 5.4 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恢复 | 第95页 |
| 5.5 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| 第95-97页 |
| 6 研究后续展望 | 第97-9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8-101页 |
| 致谢 | 第10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