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--机器人技术论文--机器人论文

新型自重构并联足式步行机器人系统开发与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1-18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1-12页
    1.2 多足步行机器人的发展现状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行走机器人的发展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行走机器人的发展第14-15页
    1.3 并联机构的发展第15-16页
    1.4 自重构机器人定义第16页
    1.5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意义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内容第17-18页
第2章 机器人性能分析与结构设计第18-32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18页
    2.2 步行机器人整体描述第18-19页
    2.3 机器人重构模式第19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整体自由度分析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单分支重构后自由度分析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手爪的工作空间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重构分支与整体的干涉第25页
    2.4 步行机器人位置分析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位置反解分析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MATLAB反解算例第27-28页
    2.5 步行机器人各主要模块设计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普通U副模块设计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自锁U副模块设计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重构分支U副模块设计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4 自重构模块设计与选型第29-31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31-32页
第3章 机器人动态稳定性分析与步态规划第32-46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32页
    3.2 机器人运动传递分析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6-SRU并联机构一阶影响系数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6-SRU并联机构二阶影响系数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6-SRU机器人合力计算第35-36页
    3.3 动态稳定性判定条件第36-37页
    3.4 6-SRU机器人的步态规划第37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水平直线行走步态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转弯步态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爬坡步态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非结构化地面行走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行走时各驱动角度曲线第43-44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44-46页
第4章 6-SRU机器人运动参数分析与仿真第46-66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46页
    4.2 6-SRU机构仿真模型的建立第46页
    4.3 6-SRU机构添加约束第46-47页
    4.4 6-SRU模型运动仿真第47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6-SRU运动学分析第4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6-SRU步行机器人动力学分析第58-60页
    4.5 MATLAB与ADAMS联合仿真第60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联合仿真流程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联合仿真建模流程第61-65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65-66页
第5章 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第66-90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66页
    5.2 机器人运动控制分析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一般性需求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自重构需求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机器人运动流程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控制系统方案设计第67-68页
    5.3 控制系统硬件组成第68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运动控制卡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交流伺服系统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减速器选型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主要附属硬件型号第70-71页
    5.4 交流伺服电机的数学模型第71-73页
    5.5 电流调节器数学模型及仿真第73-76页
    5.6 速度调节器数学模型及仿真第76-80页
    5.7 位置调节器数学模型及仿真第80-82页
    5.8 各策略位置环仿真对比第82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8.1 PID控制器分析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5.8.2 PID+速度前馈控制器分析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8.3 控制卡位置环分析第83-85页
    5.9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第85-87页
    5.10 硬件接口配线设计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10.1 控制器、驱动器连接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10.2 驱动器主回路接线第88-89页
    5.11 本章小结第89-90页
结论第90-92页
参考文献第92-97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及主要成果第97-98页
致谢第98页

论文共9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“前四史”女性形象研究
下一篇:舟山—台湾海洋经济合作发展的战略与对策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