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中国水环境现状 | 第10页 |
1.2 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4页 |
1.2.1 臭氧氧化法 | 第11页 |
1.2.2 混凝过滤法 | 第11-12页 |
1.2.3 生物法 | 第12页 |
1.2.4 膜分离法 | 第12-13页 |
1.2.5 其他处理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3 活性炭吸附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3.1 活性炭及其分类 | 第14页 |
1.3.2 活性炭吸附机理 | 第14-15页 |
1.3.3 活性炭吸附影响因素 | 第15页 |
1.3.4 活性炭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| 第15-16页 |
1.4 活性炭与膜分离组合工艺的应用 | 第16页 |
1.5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| 第16-19页 |
1.5.1 研究背景 | 第16-17页 |
1.5.2 研究意义 | 第17页 |
1.5.3 研究内容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方法 | 第19-29页 |
2.1 PAC吸附二级出水中有机物的烧杯实验 | 第19页 |
2.2 PAC吸附二级出水中有机物的小试试验 | 第19-26页 |
2.2.1 试验装置 | 第19-24页 |
2.2.2 试验装置的运行方式 | 第24-26页 |
2.3 主要检测指标和方法 | 第26-29页 |
2.3.1 主要检测指标 | 第26页 |
2.3.2 主要分析方法 | 第26-29页 |
第三章 PAC四级逆流吸附-微滤组合工艺处理二级出水 | 第29-46页 |
3.1 烧杯实验 | 第29-41页 |
3.1.1 二级出水水质分析 | 第29-30页 |
3.1.2 吸附动力学 | 第30-31页 |
3.1.3 吸附等温线 | 第31-34页 |
3.1.4 DOC与UV_(254)的相关性 | 第34-35页 |
3.1.5 四级逆流吸附PAC投量的计算 | 第35-39页 |
3.1.6 单级、二级、四级逆流吸附PAC投量的比较 | 第39-41页 |
3.2 PAC四级逆流吸附-微滤组合工艺处理二级出水的小试实验 | 第41-44页 |
3.2.1 DOC和UV_(254)的去除情况 | 第41-43页 |
3.2.2 SF的变化情况 | 第43页 |
3.2.3 反应器A中的PAC浓度变化情况 | 第43-44页 |
3.2.4 其他监测结果 | 第44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4-46页 |
第四章 膜污染分析和解决方法 | 第46-61页 |
4.1 新取二级出水烧杯实验 | 第46-49页 |
4.1.1 新取水水质分析 | 第46-47页 |
4.1.2 新取水吸附等温线 | 第47-49页 |
4.1.3 新取水DOC与UV_(254)的相关性 | 第49页 |
4.1.4 新取水四级逆流吸附PAC投量的计算 | 第49页 |
4.2 膜污染分析 | 第49-52页 |
4.2.1 膜清洗与膜比通量的恢复 | 第50-51页 |
4.2.2 膜阻力的构成 | 第51-52页 |
4.3 膜污染的解决办法 | 第52-60页 |
4.3.1 膜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 | 第52-53页 |
4.3.2 降低出水通量、增加气水比对膜污染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4.3.3 不同投加量的FeCl3对缓解膜污染的效果对比 | 第54-56页 |
4.3.4 不同投加量的FeCl3对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| 第56-59页 |
4.3.5 反应器A中PAC浓度的比较 | 第59-6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五章 经济分析计算 | 第61-64页 |
5.1 药剂费用 | 第61-62页 |
5.2 折旧费用 | 第62页 |
5.3 动力费用 | 第62页 |
5.4 污泥处理费用 | 第62页 |
5.5 维修费用及其他费用 | 第62页 |
5.6 运行总成本 | 第62-64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4-67页 |
6.1 结论 | 第64-65页 |
6.2 展望 | 第65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3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73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