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1-14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绿色宜居要求及评价指标建立 | 第14-23页 |
2.1 绿色建筑的发展 | 第14-15页 |
2.2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| 第15-17页 |
2.2.1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| 第15-16页 |
2.2.2 国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| 第16-17页 |
2.3 风环境评估方法及标准 | 第17-19页 |
2.3.1 相对舒适度(Beaufort)评估标准 | 第17-18页 |
2.3.2 风速比评估方法 | 第18页 |
2.3.3 风速概率统计评估方法 | 第18-19页 |
2.4 评价指标 | 第19-22页 |
2.5 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模型建立 | 第23-33页 |
3.1 研究方法的选取 | 第23页 |
3.2 模拟软件介绍 | 第23-24页 |
3.3 数值模型建立 | 第24-26页 |
3.3.1 社区概况 | 第24-25页 |
3.3.2 几何建模 | 第25-26页 |
3.4 数学模型 | 第26-32页 |
3.4.1 风速场控制方程 | 第26-29页 |
3.4.2 气态污染物浓度场模拟模型 | 第29页 |
3.4.3 颗粒物浓度场模拟模型 | 第29-32页 |
3.5 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四章 典型情景下的数值模拟结果 | 第33-53页 |
4.1 情景设置 | 第33页 |
4.2 情景1结果 | 第33-38页 |
4.2.1 风速场 | 第33-34页 |
4.2.2 风压场 | 第34-36页 |
4.2.3 气态污染物浓度场 | 第36页 |
4.2.4 颗粒物浓度场和停留时间分布 | 第36-38页 |
4.3 情景2结果 | 第38-41页 |
4.3.1 风速场 | 第38页 |
4.3.2 风压场 | 第38-39页 |
4.3.3 气态污染物浓度场 | 第39-40页 |
4.3.4 颗粒物浓度场和停留时间分布 | 第40-41页 |
4.4 情景3结果 | 第41-45页 |
4.4.1 风速场 | 第41-42页 |
4.4.2 风压场 | 第42-43页 |
4.4.3 气态污染物浓度场 | 第43页 |
4.4.4 颗粒物浓度场和停留时间分布 | 第43-45页 |
4.5 情景4结果 | 第45-48页 |
4.5.1 风速场 | 第45页 |
4.5.2 风压场 | 第45-46页 |
4.5.3 气态污染物浓度场 | 第46-47页 |
4.5.4 颗粒物浓度场和停留时间分布 | 第47-48页 |
4.6 情景5结果 | 第48-52页 |
4.6.1 风速场 | 第48-49页 |
4.6.2 风压场 | 第49-50页 |
4.6.3 气态污染物浓度场 | 第50页 |
4.6.4 颗粒物浓度场和停留时间分布 | 第50-52页 |
4.7 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五章 风环境质量评价 | 第53-61页 |
5.1 评价依据 | 第53-55页 |
5.2 层次分析法 | 第55-57页 |
5.3 风环境评价 | 第57-60页 |
5.4 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六章 建筑群窗户渗透量能量计算 | 第61-68页 |
6.1 缝隙法 | 第61-62页 |
6.2 窗户与环境参数 | 第62-63页 |
6.3 计算结果与分析 | 第63-67页 |
6.4 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8-70页 |
7.1 结论 | 第68-69页 |
7.2 不足和展望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5页 |
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| 第75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