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45页 |
1.1 缘起之初 | 第12-15页 |
1.1.1 概念误区 | 第12页 |
1.1.2 长城破坏 | 第12-14页 |
1.1.3 学界疑问 | 第14-15页 |
1.2 学术基础 | 第15-37页 |
1.2.1 长城防御体系的观点 | 第15-17页 |
1.2.2 西方地缘政治学启发 | 第17-19页 |
1.2.3 典籍基础及史料译读 | 第19-24页 |
1.2.4 明长城北边军事防御 | 第24-27页 |
1.2.5 长城军事防御聚落研究 | 第27-29页 |
1.2.6 明辽东镇的研究成果 | 第29-34页 |
1.2.7 长城保护调查大事记 | 第34-37页 |
1.2.7.1 长城整体考察 | 第34-36页 |
1.2.7.2 辽东境内的考查 | 第36-37页 |
1.3 选题创新 | 第37-40页 |
1.3.1 契机与迷茫 | 第37-39页 |
1.3.2 研究创新 | 第39-40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40-43页 |
1.4.1 史料多维比较 | 第40-41页 |
1.4.2 综合学科视角 | 第41-42页 |
1.4.3 实地调研考察 | 第42-43页 |
1.5 体系框架 | 第43-45页 |
第二章 明辽东镇的地缘政治格局 | 第45-74页 |
2.1 地缘政治格局 | 第45-51页 |
2.1.1 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 | 第45-49页 |
2.1.1.1 核心枢纽 | 第45-47页 |
2.1.1.2 动态交错 | 第47页 |
2.1.1.3 策略纵深 | 第47-49页 |
2.1.2 明长城九边军镇体系 | 第49-51页 |
2.2“辽东”溯源与明辽东镇界定 | 第51-57页 |
2.2.1“辽东”地名之考溯 | 第51-53页 |
2.2.1.1 历史地理角度研究 | 第51-52页 |
2.2.1.2 方位指向关系内涵 | 第52页 |
2.2.1.3 聚落形成曲线观察 | 第52-53页 |
2.2.2 明辽东镇的地理范围 | 第53-54页 |
2.2.3 明辽东镇的地势特点 | 第54-57页 |
2.2.3.1 六山一水,三分平原 | 第54-56页 |
2.2.3.2 负山间海,势若悬肬 | 第56页 |
2.2.3.3 农牧之界,联通内外 | 第56-57页 |
2.3 明辽东边疆的军事战略情势 | 第57-73页 |
2.3.1 辽东边疆的历史沿革 | 第57-58页 |
2.3.2 明辽东镇的战略地位 | 第58-61页 |
2.3.2.1 宁国首疆,九镇之始 | 第58-59页 |
2.3.2.2 三面临边,外附众多 | 第59-60页 |
2.3.2.3 燕京左臂,易攻难守 | 第60-61页 |
2.3.2.4 交通要塞,军畿雄藩 | 第61页 |
2.3.3 辽东边疆的对外防御 | 第61-67页 |
2.3.3.1 政治:朝贡体制,羁縻卫所 | 第62-64页 |
2.3.3.2 文化:内迁安置,文化控管 | 第64-65页 |
2.3.3.3 经济:边关设市,贸易限制 | 第65-67页 |
2.3.4 辽东内部的经略意向 | 第67-73页 |
2.3.4.1 辽东屯垦 | 第67-70页 |
2.3.4.2 辽东马政 | 第70页 |
2.3.4.3 辽东交通 | 第70-73页 |
2.4 小结 | 第73-74页 |
第三章 明辽东镇军政管理体系的配置 | 第74-102页 |
3.1 明代边疆军政制度要点 | 第74-83页 |
3.1.1 基本军事编制:都司卫所制度 | 第74-80页 |
3.1.1.1 制度的概念和背景 | 第75-78页 |
3.1.1.2 制度的本质及内涵 | 第78-80页 |
3.1.2 上层体制演变:文盛武衰 | 第80-83页 |
3.1.2.1 匿文重武:大将镇守、亲王封国 | 第80-81页 |
3.1.2.2 文武制衡:总兵九边镇戍制度 | 第81-82页 |
3.1.2.3 以文规武:文臣监察-督抚经略 | 第82-83页 |
3.2 辽东镇军政管理体系的层次建构 | 第83-85页 |
3.2.1 中央管理体制:五军都督府 | 第83-84页 |
3.2.2 地方军事机构:辽东都指挥使司 | 第84-85页 |
3.2.3 基础防御单位:卫所的建置 | 第85页 |
3.3 辽东镇军政管理系统的历史变迁 | 第85-91页 |
3.3.1 洪武年间(1371~1398):都司塞王大将镇守 | 第85-88页 |
3.3.1.1 都司卫所节制 | 第85-86页 |
3.3.1.2 大将巡视镇边 | 第86-87页 |
3.3.1.3 塞王封国镇守 | 第87-88页 |
3.3.2 永乐至嘉靖年间(1403-1566):总兵镇戍体制 | 第88-89页 |
3.3.3 宣德十年(1435)之后:巡抚监察经略 | 第89-91页 |
3.4 辽东镇军政管理的配置理论分析 | 第91-100页 |
3.4.1 军政从“分离”到“合一” | 第91-95页 |
3.4.1.1 逆行现象分析 | 第91-92页 |
3.4.1.2 州县建废原因 | 第92-93页 |
3.4.1.3 征伐、守御的分时体制 | 第93-95页 |
3.4.2 军政官员的设置 | 第95-98页 |
3.4.2.1 文官体系 | 第95-96页 |
3.4.2.2 武官体系 | 第96-98页 |
3.4.2.3 文武职官体系及其组织对应关系 | 第98页 |
3.4.3 军政设施的分布 | 第98-100页 |
3.5 小结 | 第100-102页 |
第四章 明辽东军事聚落防御体系构建 | 第102-136页 |
4.1 广义体系构建 | 第102-114页 |
4.1.1 外与奴儿干都司共构 | 第102-106页 |
4.1.1.1 地理关系毗邻 | 第103页 |
4.1.1.2 行政建制支持 | 第103-105页 |
4.1.1.3 军事战略分工 | 第105-106页 |
4.1.1.4 经济活动往来 | 第106页 |
4.1.2 内与大宁都司相扶持 | 第106-109页 |
4.1.2.1 地理关系 | 第107-108页 |
4.1.2.2 策应扶持 | 第108-109页 |
4.1.2.3 建废之变 | 第109页 |
4.1.3 山东登辽海道之援助 | 第109-113页 |
4.1.3.1 地理关系 | 第110页 |
4.1.3.2 反复开禁 | 第110-112页 |
4.1.3.3 军事活动 | 第112-113页 |
4.1.4 辽蓟外镇和山海内险 | 第113-114页 |
4.2 镇内设防体系构成 | 第114-121页 |
4.2.1 指挥经略系统 | 第114-116页 |
4.2.2 屯兵守御系统 | 第116-120页 |
4.2.2.1 海防屯兵系统 | 第116-117页 |
4.2.2.2 陆防屯兵系统 | 第117-120页 |
4.2.3 壕垣台堑体系 | 第120-121页 |
4.3 设防体系的策应系统 | 第121-135页 |
4.3.1 以长城为中心的策应系统 | 第121-125页 |
4.3.1.1 长城之外:前敌哨探设施 | 第121-123页 |
4.3.1.2 长城本体:墙壕台堑综合 | 第123页 |
4.3.1.3 长城之内:城堡列戍应援 | 第123-125页 |
4.3.1.4 信息通讯:长城传烽 | 第125页 |
4.3.2 以军堡为中心的策应系统 | 第125-129页 |
4.3.2.1 军堡和长城之间的呼应 | 第125-127页 |
4.3.2.2 军堡与军堡之间的应援 | 第127-129页 |
4.3.3 以军情为中心的策应系统 | 第129-135页 |
4.3.3.1 驿递系统 | 第131-132页 |
4.3.3.2 传烽系统 | 第132-135页 |
4.4 小结 | 第135-136页 |
第五章 明辽东镇军事聚落的时空分布 | 第136-191页 |
5.1 历史修建过程和发展演变 | 第136-146页 |
5.1.1 历史演进阶段 | 第136-142页 |
5.1.1.1 边墙修筑 | 第136-139页 |
5.1.1.2 卫所沿革 | 第139-142页 |
5.1.2 建置时间统计 | 第142-146页 |
5.1.2.1 卫所建置时间统计 | 第143-145页 |
5.1.2.2 军堡建置阶段分期 | 第145-146页 |
5.2 辽东镇军事聚落的空间地理分布 | 第146-172页 |
5.2.1 地理分布研究 | 第146-156页 |
5.2.1.1 明东路城堡关驿 | 第146-149页 |
5.2.1.2 明北路城堡关驿 | 第149-151页 |
5.2.1.3 明中路城堡关驿 | 第151-152页 |
5.2.1.4 明南路城堡关驿 | 第152-154页 |
5.2.1.5 明西路城堡关驿 | 第154页 |
5.2.1.6 海防路城堡关驿 | 第154-156页 |
5.2.2 空间分布规律 | 第156-161页 |
5.2.2.1 环列布局,发散对应 | 第156-158页 |
5.2.2.2 分统各路,三横多纵 | 第158-161页 |
5.2.2.3 纲维布置,以路控区 | 第161页 |
5.2.3 军事聚落配置层次 | 第161-169页 |
5.2.3.1 军堡配置依据 | 第161-163页 |
5.2.3.2 军堡配置层次 | 第163-168页 |
5.2.3.3 配置层次的规律 | 第168-169页 |
5.2.4 军事聚落建置级别 | 第169-172页 |
5.2.4.1 城堡建置级别 | 第169页 |
5.2.4.2 建置级别规律 | 第169-172页 |
5.3 明辽东镇军事聚落历史变迁 | 第172-190页 |
5.3.1 研究依据 | 第172-179页 |
5.3.1.1 资料比较 | 第172-178页 |
5.3.1.2 变迁概况 | 第178-179页 |
5.3.2 明辽东镇军事聚落的系统变迁 | 第179-185页 |
5.3.2.1 军镇下路级防区演变 | 第179-182页 |
5.3.2.2 分路下城级聚落变迁 | 第182-185页 |
5.3.3 军堡个案变革:以庆云堡为例 | 第185-190页 |
5.3.3.0 边防建置阶段 | 第185-186页 |
5.3.3.1 聚落空间布局 | 第186-188页 |
5.3.3.2 聚落功能演进 | 第188-190页 |
5.4 小结 | 第190-191页 |
第六章 长城军事聚落空间的秩序性探析 | 第191-220页 |
6.1 长城军事聚落秩序带的概念 | 第191-201页 |
6.1.1 基本概念 | 第192-197页 |
6.1.1.1“聚”、“落” | 第192-194页 |
6.1.1.2“秩”、“序” | 第194-195页 |
6.1.1.3 长城军事聚落 | 第195-197页 |
6.1.2 长城军事聚落秩序带 | 第197-201页 |
6.1.2.1 秩序的影响因素 | 第197-199页 |
6.1.2.2 聚落的秩序性 | 第199-200页 |
6.1.2.3“秩序带”的构建 | 第200-201页 |
6.2 辽东镇长城军事聚落秩序带 | 第201-218页 |
6.2.1 防御观念结构:动态开放和静止封闭 | 第201-206页 |
6.2.1.1 观念结构概述 | 第201页 |
6.2.1.2 中国传统观念 | 第201-205页 |
6.2.1.3 内-外的聚落观念秩序 | 第205-206页 |
6.2.2 社会关系结构:核心边疆和劫掠意识 | 第206-208页 |
6.2.2.1 社会结构概述 | 第206页 |
6.2.2.2 核心边疆关系 | 第206-208页 |
6.2.3 空间功能结构:屯堡中心到边墙主体 | 第208-215页 |
6.2.3.1 功能结构概述 | 第208页 |
6.2.3.2 聚落功能空间 | 第208-213页 |
6.2.3.3 聚落空间秩序:“堡”到“边”的辩证 | 第213-215页 |
6.2.4 自然地景结构:立体疆域到线性边界 | 第215-218页 |
6.2.4.1 地景结构概述 | 第215页 |
6.2.4.2 自然地景秩序 | 第215-217页 |
6.2.4.3 聚落地景秩序:边界意识的强化 | 第217-218页 |
6.3 小结 | 第218-220页 |
第七章 结语 | 第220-222页 |
附录 | 第222-237页 |
附录一:万历初年辽东镇军堡及周围军事建置设施情况详表 | 第222-225页 |
附录二:万历初年辽东镇城堡及其周边军事规划设计情况详表 | 第225-231页 |
附录三:条陈辽东八事疏 | 第231-232页 |
附录四:辽东镇军事聚落规模及其经纬坐标统计数据附表 | 第232-2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37-251页 |
致谢 | 第251-2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