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高层建筑论文--高层建筑结构论文

弹塑性分析在超高层建筑中的研究与应用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20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地震灾害及抗震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我国抗震设计的发展第12-13页
    1.2 性能化抗震设计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概念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结构性能化设计与弹塑性分析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弹塑性分析的发展趋势及其存在的问题第14-15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弹塑性分析研究情况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Pushover分析方法的研究与进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现状第16-17页
    1.4 课题背景及工程概况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课题研究背景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实际工程概况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9-20页
第二章 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理论基础第20-30页
    2.1 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第20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基本思路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基本原理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.1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基本假定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.2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.3 静力弹塑性分析水平侧向力加载模式第24-25页
    2.2 结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动力弹塑性分析基本原理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1 中心差分法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2 线性加速度法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3 平均加速度法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4 Newmark-β法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5 常用直接积分方法的稳定条件第28-29页
    2.3 小结第29-30页
第三章 超限高层框架-剪力墙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实例第30-50页
    3.1 结构模型基本参数第30-31页
    3.2 结构分析软件介绍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弹塑性分析软件Perform-3D第31-32页
    3.3 单元模型理论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梁柱纤维单元模型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纤维剪力墙单元模型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连梁计算模型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结构性能水准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模型纤维截面的划分第35-36页
    3.4 超高层框架-剪力墙结构基于能力谱法分析第36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需求谱方法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性能点的求取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侧向荷载分布的选择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结构弹性模型校核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能力谱法分析结果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6 Perform-3D及SATWE分析结果对比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7 结构塑性铰发展趋势对比第46-48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48-50页
第四章 罕遇地震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第50-84页
    4.1 分析方法第50页
    4.2 非线性单元特性第50页
    4.3 材料本构模型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混凝土本构模型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材料本构骨架及刚度退化第52-53页
    4.4 阻尼第53-54页
    4.5 Perform-3D弹塑性模型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梁、柱、墙单元模型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模型建立与分析设置第54页
    4.6 时程积分算法第54-55页
    4.7 地震波输入要求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7.1 地震波输入的选取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7.2 地震波选取结果第56-57页
    4.8 地震分析工况及分析设置第57页
    4.9 模态分析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9.1 模型质量、周期与振型检验第57-59页
    4.10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第59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10.1 结构基底剪力响应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10.2 基底倾覆力矩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10.3 顶点位移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10.4 结构层间位移角及楼层位移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10.5 大震弹塑性分析与大震弹性分析结果比较第64-66页
    4.11 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第66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11.1 结构性能目标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11.2 结构构件变形能力性能评估第67-72页
    4.12 结构能量响应分析第72-74页
    4.13 Perform-3D与ABAQUS分析结果对比分析第74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13.1 周期、质量、振型对比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13.2 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对比及分析第75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13.3 静力弹塑性分析与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对比第81-82页
    4.14 本章小结第82-84页
第五章 结论第84-86页
    5.1 本文主要结论第84-85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85-86页
参考文献第86-90页
作者简介第90页
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0-92页
致谢第92页

论文共9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图式理论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实证研究
下一篇: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分析《野草在歌唱》中女性的痛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