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少数民族教育论文--思想政治教育、德育论文

葛兹文化变化曲线下的“民考汉”大学新生校园适应性研究

中文摘要第3-4页
英文摘要第4页
第一章 绪论第8-14页
    1.1 对论文的几点说明第8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论文的研究背景、目的及意义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对几个重要概念的说明第9-10页
    1.2 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第10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跨文化理论基础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“民考汉”群体适应性的研究现状第11-13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与论文创新点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方法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论文创新点第13-14页
第二章 葛兹文化变化曲线模型与学校民族社会工作第14-18页
    2.1 葛兹文化变化曲线模型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U形模式(U-Curve Model)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葛兹文化变化曲线模型第14-15页
    2.2 学校民族社会工作第15-16页
    2.3 葛兹模型对学校民族社会工作的影响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注重案主文化背景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为社会工作的服务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第17-18页
第三章 多幸期阶段“民考汉”大学新生校园适应状况及措施第18-26页
    3.1 城市及校园环境适应状况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城市环境适应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校园环境适应第19-20页
    3.2 学习适应状况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课堂环境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学习氛围第20页
    3.3 人际交往适应状况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学生与学生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学生与老师第21-22页
    3.4 社会工作的预防性功能介入及措施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社会工作的预警性措施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社会工作的建设性措施第23-26页
第四章 文化冲击阶段“民考汉”大学新生校园适应状况及措施第26-32页
    4.1 城市及校园环境适应状况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校园环境适应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城市环境适应第26-27页
    4.2 学习适应状况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学习方法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学习氛围第27-28页
    4.3 人际交往适应状况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学生与学生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学生与老师第28-29页
    4.4 社会工作的治疗性功能介入及措施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积极探索出针对民考汉学生的多元文化教育模式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全面开展“民考汉”新生的社会工作服务第30-32页
第五章 文化变化阶段的“民考汉”大学新生校园适应状况及措施第32-39页
    5.1 城市及校园环境适应状况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城市环境适应状况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校园环境适应状况第32-33页
    5.2 学习适应状况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课堂环境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学习方法第33-34页
    5.3 人际交往适应状况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学生与学生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学生与老师第35页
    5.4 社会工作的发展性功能介入及措施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“民考汉”个体的发展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“民考汉”群体的发展第36-39页
第六章 安定状态阶段的“民考汉”大学新生校园适应状况及措施第39-44页
    6.1 城市及校园环境适应状况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校园环境适应状况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城市环境适应状况第39-40页
    6.2 学习适应状况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课堂环境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学习方法第40-41页
    6.3 人际交往适应状况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学生与学生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学生与老师第41-42页
    6.4 社会工作的维护社会稳定性功能介入及措施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利用社会工作方法在教师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小组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在师生间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整合学校资源建设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第43-44页
结束语第44-45页
参考文献第45-47页
附录第47-48页
致谢第48页

论文共4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异质性FDI对我国制造业内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
下一篇:留学生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及影响因素识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