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9-11页 |
第一部分 Ⅰ波的缺失率及其与刺激速率和年龄的关系研究 | 第11-17页 |
1.材料和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1 研究对象 | 第11页 |
1.2 实验方法 | 第11页 |
1.3 记录内容 | 第11页 |
1.4 统计学分析 | 第11-12页 |
2.结果 | 第12-14页 |
2.1 高、低刺激速率Ⅰ波缺失率分析 | 第12页 |
2.2 Ⅰ波缺失率与年龄和性别关系的分析 | 第12-14页 |
2.2.1 左耳低刺激速率Ⅰ波缺失率与年龄和性别关系的分析 | 第12-13页 |
2.2.2 左耳高刺激速率Ⅰ波缺失率与年龄和性别关系的分析 | 第13页 |
2.2.3 右耳低刺激速率Ⅰ波缺失率与年龄和性别关系的分析 | 第13-14页 |
2.2.4 右耳高刺激速率Ⅰ波缺失率与年龄和性别关系的分析 | 第14页 |
3.讨论 | 第14-17页 |
3.1 听性脑干反应的概述 | 第14-16页 |
3.1.1 ABR各波的起源 | 第14-15页 |
3.1.2 ABR的特点 | 第15页 |
3.1.3 ABR的临床应用 | 第15-16页 |
3.2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16-17页 |
第二部分 Ⅴ波潜伏期差值与Ⅰ-Ⅴ波间期差值的关系研究 | 第17-26页 |
1.材料和方法 | 第17-19页 |
1.1 研究对象 | 第17页 |
1.2 实验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3 记录内容 | 第18页 |
1.4 统计学分析 | 第18-19页 |
2.结果 | 第19-22页 |
2.1 临床资料分析 | 第19-20页 |
2.2 Pearson相关性分析 | 第20页 |
2.3 ROC曲线面积法分析结果 | 第20-22页 |
3.讨论 | 第22-26页 |
3.1 后循环缺血简述 | 第22页 |
3.2 后循环缺血的实验室检查 | 第22-24页 |
3.2.1 影像学检查 | 第22-23页 |
3.2.2 血流动力学检查 | 第23页 |
3.2.3 电生理学检查 | 第23-24页 |
3.3 高-低刺激速率ABR用于诊断后循环缺血的原理 | 第24-25页 |
3.4 高-低刺激速率ABR诊断后循环缺血的意义 | 第25页 |
3.5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25-26页 |
结论 | 第26-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7-30页 |
附录A 附图 | 第30-33页 |
附录B 综述 | 第33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7-40页 |
在学研究成果 | 第40-41页 |
致谢 | 第41-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