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38页 |
1.1 引言 | 第14页 |
1.2 Ziegler-Natta催化剂概述 | 第14-17页 |
1.2.1 Ziegler-Natta催化剂的发展 | 第14-16页 |
1.2.2 Ziegler-Natta催化剂的组成 | 第16页 |
1.2.3 立体定向性 | 第16-17页 |
1.3 Ziegler-Natta催化剂聚合机理 | 第17-21页 |
1.3.1 双金属活性中心机理 | 第17-18页 |
1.3.2 单金属活性中心机理—Cossee机理 | 第18-20页 |
1.3.3 引发机理(The Trigger Mechanism) | 第20-21页 |
1.4 α-烯烃聚合的立体规整性机理 | 第21-22页 |
1.4.1 催化位点控制 | 第21页 |
1.4.2 链末端控制 | 第21-22页 |
1.5 聚合反应动力学 | 第22-23页 |
1.6 MgCl_2负载的非均相Ziegler-Natta催化剂 | 第23-26页 |
1.6.1 MgCl_2在提高聚合速率中的作用 | 第23-24页 |
1.6.2 高效聚丙烯催化剂 | 第24-25页 |
1.6.3 丙烯聚合的立体化学 | 第25-26页 |
1.7 Ziegler-Natta催化剂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| 第26-30页 |
1.7.1 TiCl_4/给电子体的相互作用 | 第26-27页 |
1.7.2 MgCl_2/TiCl_4的相互作用 | 第27-28页 |
1.7.3 MgCl_2/给电子体的相互作用 | 第28-29页 |
1.7.4 MgCl_2/给电子体/TiCl_4的相互作用 | 第29页 |
1.7.5 MgCl_2 /TiCl_4/助催化剂的相互作用 | 第29-30页 |
1.8 Ziegler-Natta催化剂机理研究的困难 | 第30-31页 |
1.9 本学位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31-3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3-38页 |
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计算工具 | 第38-47页 |
2.1 引言 | 第38页 |
2.2 密度泛函理论 | 第38-41页 |
2.2.1 从波函数到电子密度 | 第39页 |
2.2.2 Hohenberg-Kohn定理 | 第39-41页 |
2.3 交换相关能量泛函 | 第41-43页 |
2.3.1 局域密度近似(LDA) | 第41-42页 |
2.3.2 广义梯度近似(GGA) | 第42页 |
2.3.3 meta-GGA | 第42-43页 |
2.3.4 杂化密度泛函 | 第43页 |
2.4 DFT+X | 第43-44页 |
2.4.1 DFT+U | 第43-44页 |
2.4.2 DFT+D | 第44页 |
2.5 计算工具 | 第44-46页 |
2.5.1 Materials Studio | 第44-45页 |
2.5.2 Dmol~3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7页 |
第三章 周期性密度泛函研究甲醇在MgCl_2表面的吸附 | 第47-61页 |
3.1 引言 | 第47-48页 |
3.2 计算细节 | 第48-49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9-58页 |
3.3.1 体系尺寸的选择 | 第49-50页 |
3.3.2 α-MgCl_2/甲醇体系 | 第50-53页 |
3.3.3 β-MgCl_2/甲醇体系 | 第53-56页 |
3.3.4 XRD分析 | 第56-5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1页 |
第四章 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给电子体与MgCl_2表面的相互作用 | 第61-78页 |
4.1 引言 | 第61-62页 |
4.2 计算细节 | 第62-64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4-74页 |
4.3.1 计算基组的选择 | 第64页 |
4.3.2 α-MgCl_2与给电子体相互作用 | 第64-68页 |
4.3.3 β-MgCl_2与给电子体相互作用 | 第68-72页 |
4.3.4 覆盖度效应 | 第72-73页 |
4.3.5 立体选择性控制机理 | 第73-74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8页 |
第五章 密度泛函理论研究TiCl_3(OAr)催化乙烯聚合中的取代基效应 | 第78-91页 |
5.1 引言 | 第78-79页 |
5.2 计算细节和实验方法 | 第79-80页 |
5.2.1 计算细节 | 第79页 |
5.2.2 实验方法 | 第79-80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80-87页 |
5.3.1 键的裂开 | 第80-81页 |
5.3.2 活性中心结构 | 第81-82页 |
5.3.3 乙烯首次插入Ti-C活性中心 | 第82-85页 |
5.3.4 不同配体比较研究 | 第85-86页 |
5.3.5 乙烯聚合实验结果 | 第86-87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87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1页 |
第六章 密度泛函理论研究TiCl_n(OR)_(4-n)催化丙烯聚合机理 | 第91-107页 |
6.1 引言 | 第91页 |
6.2 计算细节和实验方法 | 第91-92页 |
6.2.1 计算细节 | 第91-92页 |
6.2.2 实验方法 | 第92页 |
6.3 结果与讨论 | 第92-103页 |
6.3.1 活性中心结构 | 第93-94页 |
6.3.2 [TiCl_2Et]~+催化丙烯聚合 | 第94-95页 |
6.3.3 [TiClOEtEt]~+催化丙烯聚合 | 第95-98页 |
6.3.4 [TiClOPhEt]~+催化丙烯聚合 | 第98-101页 |
6.3.5 [Ti(O Et)_2Et]~+催化丙烯聚合 | 第101-102页 |
6.3.6 丙烯聚合实验结果 | 第102-103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03-10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4-107页 |
第七章 密度泛函理论研究Cp_2TiCl_2催化乙烯聚合中的取代基位阻效应 | 第107-119页 |
7.1 引言 | 第107页 |
7.2 计算细节 | 第107-108页 |
7.3 结果与讨论 | 第108-115页 |
7.3.1 活性中心结构 | 第108-110页 |
7.3.2 乙烯与活性中心络合过程 | 第110-112页 |
7.3.3 乙烯聚合过渡态形成过程 | 第112-115页 |
7.4 本章小结 | 第115-11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6-119页 |
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119-122页 |
8.1 主要结论 | 第119-120页 |
8.2 研究展望 | 第120-122页 |
博士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| 第122-123页 |
致谢 | 第12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