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言的文学观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-5页 |
绪论 | 第8-14页 |
一、选题原因 | 第8页 |
二、研究现状 | 第8-13页 |
三、概念界定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文学本质:从“反映论”到“人学观” | 第14-25页 |
第一节 中西方文学本质观概述 | 第14-20页 |
一、古典文学本质观简述 | 第14-16页 |
二、西方文学本质观简述 | 第16-18页 |
三、现当代文学本质观简述 | 第18-20页 |
第二节 莫言文学本质观的三个分期 | 第20-25页 |
一、初创期 | 第20-22页 |
二、探索期 | 第22-23页 |
三、成熟期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莫言的审美观 | 第25-38页 |
第一节 个人经验的移情 | 第25-27页 |
第二节 震惊的视觉体验 | 第27-31页 |
第三节 众声喧哗的叠韵 | 第31-38页 |
一、他者的声音——从呐喊到悠扬 | 第32-34页 |
二、猫腔的余韵——古典诗性传统 | 第34-38页 |
第三章 莫言的文学价值观 | 第38-51页 |
第一节 身份认同:创作立场与姿态 | 第38-44页 |
一、革命现实主义的立场 | 第39-41页 |
二、干预社会现实的立场 | 第41-42页 |
三、作为老百姓写作的立场 | 第42-44页 |
第二节 小说的尊严:对于长篇的推崇 | 第44-48页 |
一、时间长度 | 第45-46页 |
二、空间密度 | 第46-47页 |
三、创新难度 | 第47-48页 |
第三节 小说的灵魂:人物与情节的坚持 | 第48-51页 |
结语 | 第51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6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56-57页 |
致谢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