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32页 |
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| 第10-18页 |
第二节 “奇女”的定义 | 第18-26页 |
一、清代以前的“奇女”概念 | 第18-21页 |
二、清代的“奇女”概念 | 第21-26页 |
第三节 文献综述 | 第26-32页 |
第二章“奇女”想象的接受与初探——模仿男性话语 | 第32-52页 |
第一节 主流文学中的奇女形象——以蔡文姬为例 | 第32-41页 |
一、失德的才女 | 第34-38页 |
二、失身蛮夷的悲剧才女 | 第38-39页 |
三、薄命才女:对女子才华的消极看法 | 第39-41页 |
第二节 清代女性诗人对主流文姬形象的沿袭 | 第41-48页 |
一、失德才女的反面典型 | 第41-46页 |
二、乱离中的悲剧女子 | 第46-48页 |
第三节“奇女”想象的萌芽——清代女性诗中文姬形象的“新变” | 第48-51页 |
一、继承家学的奇女 | 第48-50页 |
二、才学改变命运 | 第50-51页 |
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三章“奇女”想象的突破与创新——反男性话语 | 第52-74页 |
第一节“奇女”悲剧的发现 | 第52-59页 |
一、男性文人笔下昭君的刻板印象——宫怨与祸水 | 第53-54页 |
二、永远受冷落的牺牲品 | 第54-56页 |
三、被诬蔑的替罪羊 | 第56-59页 |
第二节 主动的英雄 | 第59-68页 |
一、男性文人笔下不自由的“孤臣义士” | 第59-61页 |
二、建功立业的新形象 | 第61-64页 |
三、主宰命运的初探 | 第64-68页 |
第三节“奇女”想象的创新与重构 | 第68-74页 |
一、铜雀春深锁二乔——男性文人书写的二乔形象 | 第68-70页 |
二、扫眉余事亦谈兵——女性诗人对二乔的重塑 | 第70-74页 |
小结 | 第74页 |
第四章“奇女”想象的受挫与重生——超越性别话语 | 第74-107页 |
第一节 激励人心的女性偶像 | 第75-83页 |
一、忠孝两全的“奇女” | 第75-79页 |
二、扬眉吐气的“奇女” | 第79-83页 |
第二节 奇人多少埋纨绮:从意识萌芽到价值实现的现实矛盾 | 第83-93页 |
一、价值实现——自我意识的萌芽 | 第84-88页 |
二、自我意识的受挫 | 第88-93页 |
第三节“奇女”想象的重生——清末民初闺秀的“奇女”书写 | 第93-105页 |
一、被国家话语裹挟的女性话语 | 第93-97页 |
二、平等的象征 | 第97-101页 |
三、女娲与精卫 | 第101-105页 |
小结 | 第105-107页 |
第五章 余论 | 第107-10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9-115页 |
后记 | 第11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