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市民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5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 | 第11-13页 |
一、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的召开 | 第11-12页 |
二、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需要 | 第12-13页 |
第二节 研究意义 | 第13-15页 |
一、基于学习型城市视角的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二、基于可持续发展教育视角的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第三节 文献综述 | 第15-25页 |
一、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发展历程 | 第15-22页 |
二、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 | 第22页 |
三、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 | 第22-23页 |
四、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| 第25-29页 |
第一节 研究设计 | 第25-28页 |
一、研究对象 | 第25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25-26页 |
三、问卷编制 | 第26-28页 |
第二节 研究实施 | 第28-29页 |
一、问卷发放 | 第28页 |
二、问卷内容与数据回收 | 第28页 |
三、统计分析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基于样本总体的数据分析 | 第29-51页 |
第一节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| 第29-31页 |
一、性别比例 | 第29页 |
二、年龄分布 | 第29-30页 |
三、学历状况 | 第30页 |
四、职业类别 | 第30-31页 |
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教育知识 | 第31-38页 |
一、可持续发展内涵 | 第31-33页 |
二、可持续发展教育内涵 | 第33-34页 |
三、可持续发展教育本质 | 第34-35页 |
四、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实施计划 | 第35-36页 |
五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| 第36-37页 |
六、可持续发展教育信息获得渠道 | 第37-38页 |
第三节 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态度 | 第38-46页 |
一、心理倾向 | 第38-42页 |
二、社会态度 | 第42-46页 |
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教育行为 | 第46-51页 |
一、个体参与 | 第46-48页 |
二、组织参与 | 第48-51页 |
第四章 基于不同群体的数据分析 | 第51-67页 |
第一节 性别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| 第51-55页 |
一、性别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知识 | 第51页 |
二、性别与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态度 | 第51-53页 |
三、性别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行为 | 第53-55页 |
第二节 年龄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| 第55-61页 |
一、年龄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知识 | 第55-56页 |
二、年龄与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态度 | 第56-60页 |
三、年龄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行为 | 第60-61页 |
第三节 受教育程度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| 第61-64页 |
一、受教育程度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知识 | 第61-62页 |
二、受教育程度与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态度 | 第62-63页 |
三、受教育程度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行为 | 第63-64页 |
第四节 职业背景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| 第64-67页 |
一、职业背景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知识 | 第64-65页 |
二、职业背景与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态度 | 第65-66页 |
三、职业背景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行为 | 第66-67页 |
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| 第67-76页 |
第一节 研究结论 | 第67-69页 |
一、可持续发展教育知识 | 第67页 |
二、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态度 | 第67-69页 |
三、可持续发展教育行为 | 第69页 |
第二节 对策建议 | 第69-76页 |
一、注重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与创新 | 第70-71页 |
二、建立可持续发展教育相关法律法规 | 第71-72页 |
三、制定可持续发展教育相关政策 | 第72页 |
四、加大可持续发展教育宣传力度 | 第72-73页 |
五、建立区域合作伙伴关系网络 | 第73-74页 |
六、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队伍培训 | 第74页 |
七、重视信息通信技术的运用 | 第74-75页 |
八、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监督与评估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1页 |
附录 | 第81-86页 |
后记 | 第86-87页 |
科研成果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