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1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5-33页 |
1.1 生物固氮 | 第15页 |
1.2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固氮 | 第15-23页 |
1.2.1 豆科植物根瘤的形成过程 | 第16-17页 |
1.2.2 根瘤的类型-定型瘤和不定型瘤 | 第17-18页 |
1.2.3 豆科植物结瘤分子机制 | 第18-23页 |
1.3 转录水平上的差异表达基因分离方法 | 第23-27页 |
1.3.1 cDNA-AFLP技术 | 第23-24页 |
1.3.2 cDNA微阵列和DNA微阵列 | 第24页 |
1.3.3 转录组测序 | 第24页 |
1.3.4 抑制差减杂交(Suppressive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, SSH | 第24-27页 |
1.4 RNA干扰 | 第27-30页 |
1.4.1 RNAi的发现及机理 | 第27-29页 |
1.4.2 RNAi在植物基因功能研究中应用 | 第29-30页 |
1.4.3 豆科植物RNAi的研究现状 | 第30页 |
1.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| 第30-33页 |
1.5.1 目的意义 | 第30-31页 |
1.5.2 技术路线 | 第31-33页 |
第二章 中慢生根瘤菌的eGFP标记及其侵染观察 | 第33-41页 |
2.1 引言 | 第33页 |
2.2 材料、试剂和仪器 | 第33-34页 |
2.2.1 材料 | 第33页 |
2.2.2 试剂 | 第33页 |
2.2.3 仪器 | 第33-34页 |
2.3 实验方法 | 第34-37页 |
2.3.1 pMP2444 质粒的提取与检测 | 第34页 |
2.3.2 M.amorphae CCNWGS0123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| 第34-35页 |
2.3.3 转化子的检测 | 第35-36页 |
2.3.4 刺槐的种植与根瘤菌的侵染观察 | 第36-37页 |
2.4 结果与分析 | 第37-40页 |
2.4.1 质粒提取结果分析 | 第37页 |
2.4.2 转化子的检测 | 第37-38页 |
2.4.3 eGFP基因的扩增与检测 | 第38页 |
2.4.4 侵染过程观察与分析 | 第38-40页 |
2.5 讨论 | 第40-41页 |
第三章 刺槐结瘤相关基因SSH文库的构建及质量检测 | 第41-56页 |
3.1 引言 | 第41页 |
3.2 材料、试剂和仪器 | 第41-42页 |
3.2.1 材料 | 第41页 |
3.2.2 试剂 | 第41-42页 |
3.2.3 仪器 | 第42页 |
3.3 实验方法 | 第42-51页 |
3.3.1 植物材料与根瘤菌培养 | 第42页 |
3.3.2 RNA提取及去除基因组DNA | 第42-43页 |
3.3.3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 | 第43页 |
3.3.4 mRNA分离纯化 | 第43-44页 |
3.3.5 抑制差减杂交 | 第44-49页 |
3.3.6 差减cDNA文库的构建 | 第49-50页 |
3.3.7 差示筛选 | 第50-51页 |
3.4 结果与分析 | 第51-55页 |
3.4.1 刺槐根部提取的总RNA质量检测 | 第51-52页 |
3.4.2 抑制差减杂交结果分析 | 第52-53页 |
3.4.3 差减cDNA文库的构建 | 第53-54页 |
3.4.4 斑点杂交的结果 | 第54-55页 |
3.5 讨论 | 第55-56页 |
第四章 刺槐结瘤相关基因克隆及表达谱分析 | 第56-76页 |
4.1 引言 | 第56-57页 |
4.2 材料、试剂和仪器 | 第57页 |
4.2.1 材料 | 第57页 |
4.2.2 试剂 | 第57页 |
4.2.3 仪器 | 第57页 |
4.3 实验方法 | 第57-63页 |
4.3.1 测序及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57-58页 |
4.3.2 候选基因半定量RT-PCR分析 | 第58-59页 |
4.3.3 候选基因荧光定量RT-PCR分析 | 第59-61页 |
4.3.4 候选基因的cDNA末端快速扩增(RACE) | 第61-63页 |
4.3.5 序列分析 | 第63页 |
4.4 结果与分析 | 第63-72页 |
4.4.1 序列测定及提交 | 第63页 |
4.4.2 正反交文库中ESTs的比对和功能分类 | 第63-65页 |
4.4.3 候选基因的时空表达分析 | 第65-69页 |
4.4.4 RACE产物的克隆测序及目的基因全长cDNA的获取 | 第69-72页 |
4.5 讨论 | 第72-76页 |
4.5.1 参与转录调节的候选基因 | 第72-74页 |
4.5.2 参与到翻译后修饰的候选基因 | 第74-75页 |
4.5.3 候选的参与信号通路的膜蛋白基因 | 第75-76页 |
第五章 五个晚期结瘤素基因的鉴定及功能验证 | 第76-96页 |
5.1 引言 | 第76页 |
5.2 材料、试剂和仪器 | 第76-77页 |
5.2.1 材料 | 第76页 |
5.2.2 试剂 | 第76-77页 |
5.2.3 仪器 | 第77页 |
5.3 实验方法 | 第77-81页 |
5.3.1 五个候选晚期结瘤素基因 | 第77页 |
5.3.2 刺槐发根农杆菌转化体系建立 | 第77-81页 |
5.4 结果与分析 | 第81-95页 |
5.4.1 候选基因的时空表达及分析 | 第81-86页 |
5.4.2 RNA干扰载体的构建 | 第86-88页 |
5.4.3 RNA干扰效果鉴定 | 第88-95页 |
5.5 讨论 | 第95-96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 | 第96-100页 |
6.1 结论 | 第96-98页 |
6.1.1 记录刺槐结瘤过程 | 第96页 |
6.1.2 差减cDNA文库的构建 | 第96页 |
6.1.3 刺槐结瘤相关ESTs生物信息学分析与qRT-PCR验证 | 第96-97页 |
6.1.4 五个结瘤特异性基因的鉴定及功能验证 | 第97-98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98-10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0-115页 |
附录 | 第115-134页 |
缩略词 | 第134-135页 |
致谢 | 第135-136页 |
个人简介 | 第13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