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39页 |
1.1 锂离子电池概述 | 第15页 |
1.2 锂离子电池发展简介 | 第15-16页 |
1.3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与性能特点 | 第16-18页 |
1.3.1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| 第16-18页 |
1.3.2 锂离子电池的优点 | 第18页 |
1.3.3 锂离子电池的缺点 | 第18页 |
1.4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| 第18-31页 |
1.4.1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特点 | 第18-19页 |
1.4.2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| 第19-31页 |
1.5 新型钠离子电池 | 第31-37页 |
1.5.1 钠离子电池的意义 | 第31-33页 |
1.5.2 钠离子电池的研究现状 | 第33-37页 |
1.6 论文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7-39页 |
第二章 实验方法 | 第39-47页 |
2.1 材料制备方法 | 第39-41页 |
2.1.1 燃烧合成法 | 第39页 |
2.1.2 静电喷雾沉积技术 | 第39-41页 |
2.2 实验药品和仪器 | 第41-43页 |
2.2.1 实验药品 | 第41-42页 |
2.2.2 实验与表征仪器 | 第42-43页 |
2.3 材料的表征 | 第43-44页 |
2.4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44-47页 |
2.4.1 锂/钠离子电池制备 | 第44页 |
2.4.2 充放电测试 | 第44-45页 |
2.4.3 循环伏安测试和交流阻抗测试 | 第45-47页 |
第三章 钛酸锂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| 第47-71页 |
3.1 引言 | 第47-48页 |
3.2 Li_4Ti_5O_(12)粉体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| 第48-54页 |
3.2.1 实验部分 | 第48页 |
3.2.2 结果与讨论 | 第48-54页 |
3.3 Li_4Ti_5O_(12)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| 第54-69页 |
3.3.1 Li_4Ti_5O_(12)/Fe_2O_3和Li_4Ti_5O_(12)/CuO复合材料 | 第54-63页 |
3.3.2 Li_4Ti_50_(12)/Sn0_2 复合材料 | 第63-66页 |
3.3.3 Li_4Ti_5O_(12)/Ag复合材料 | 第66-69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9-71页 |
第四章 铁氧化物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| 第71-87页 |
4.1 引言 | 第71-72页 |
4.2 Fe_2O_3及Fe_3O_4/C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| 第72-81页 |
4.2.1 实验部分 | 第72页 |
4.2.2 结果与讨论 | 第72-81页 |
4.3 不同有机碳源对Fe_3O_4/C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| 第81-86页 |
4.3.1 实验过程 | 第81-82页 |
4.3.2 结果与讨论 | 第82-86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86-87页 |
第五章 过渡金属氧化物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| 第87-115页 |
5.1 引言 | 第87-88页 |
5.2 NiO薄膜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| 第88-94页 |
5.2.1 实验部分 | 第88-89页 |
5.2.2 结果与讨论 | 第89-94页 |
5.3 Mn_3O_4薄膜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| 第94-98页 |
5.3.1 实验部分 | 第94-95页 |
5.3.2 结果与讨论 | 第95-98页 |
5.4 Co_3O_4薄膜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| 第98-104页 |
5.4.1 实验部分 | 第98页 |
5.4.2 结果与讨论 | 第98-104页 |
5.5 Fe_2O_3薄膜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| 第104-113页 |
5.5.1 实验部分 | 第104页 |
5.5.2 结果与讨论 | 第104-113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113-115页 |
第六章 转化-合金化型Sb_2O_3高性能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| 第115-131页 |
6.1 引言 | 第115-116页 |
6.2 实验部分 | 第116-117页 |
6.3 结果与讨论 | 第117-130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30-131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31-135页 |
7.1 总结 | 第131-133页 |
7.2 展望 | 第133-1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5-14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149-151页 |
致谢 | 第151-153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