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2-22页 |
1.1 铀的概况 | 第12-14页 |
1.1.1 铀的性质 | 第12-13页 |
1.1.2 铀的应用 | 第13页 |
1.1.3 铀的危害性 | 第13-14页 |
1.2 含铀废水的主要处理方法介绍 | 第14-16页 |
1.2.1 化学沉淀法 | 第14页 |
1.2.2 蒸发浓缩法 | 第14-15页 |
1.2.3 离子交换方法 | 第15页 |
1.2.4 膜处理方法 | 第15页 |
1.2.5 溶剂萃取方法 | 第15页 |
1.2.6 吸附法 | 第15-16页 |
1.3 氧化锌的概况及主要制备方法 | 第16-21页 |
1.3.1 纳米氧化锌材料的结构与性质 | 第16-17页 |
1.3.2 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| 第17-20页 |
1.3.3 氧化锌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应用 | 第20-21页 |
1.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1.4.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| 第21页 |
1.4.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第2章 不同形貌氧化锌的制备及表征 | 第22-28页 |
2.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| 第22-23页 |
2.1.1 主要实验试剂 | 第22页 |
2.1.2 主要实验仪器 | 第22-23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23-25页 |
2.2.1 花球状ZnO的制备 | 第23-24页 |
2.2.2 ZnO物性特征表征 | 第24-25页 |
2.3 ZnO的表征 | 第25-27页 |
2.3.1 XRD分析 | 第25页 |
2.3.2 SEM分析 | 第25-26页 |
2.3.3 TEM分析 | 第26-27页 |
2.4 本章结论 | 第27-28页 |
第3章 不同形貌的氧化锌对U(Ⅵ)吸附的研究 | 第28-32页 |
3.1 主要实验试剂 | 第28页 |
3.2 铀(Ⅵ)标准溶液的配置 | 第28-29页 |
3.3 显色剂的配置 | 第29页 |
3.4 缓冲液的配置 | 第29页 |
3.5 铀(Ⅵ)标准曲线 | 第29-30页 |
3.6 不同形貌的氧化锌吸附U(Ⅵ)的性能 | 第30-31页 |
3.7 本章结论 | 第31-32页 |
第4章 花球状氧化锌对U(Ⅵ)吸附的研究 | 第32-46页 |
4.1 主要实验试剂 | 第32-33页 |
4.2 花球状氧化锌的吸附性能研究 | 第33-36页 |
4.2.1 U(Ⅵ)溶液的pH对吸附行为的影响 | 第33页 |
4.2.2 花球状ZnO吸附U(Ⅵ)的动力学研究 | 第33页 |
4.2.3 花球状ZnO的加入量对U(Ⅵ)吸附行为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4.2.4 U(Ⅵ)溶液的初始浓度对花球状ZnO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34页 |
4.2.5 花球状ZnO吸附U(Ⅵ)的吸附等温线 | 第34-35页 |
4.2.6 温度对花球状ZnO吸附U(Ⅵ)的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6-44页 |
4.3.1 U(Ⅵ)溶液的pH对吸附行为的影响 | 第36页 |
4.3.2 吸附时间对吸附行为的影响及动力学研究 | 第36-38页 |
4.3.3 花球状ZnO的加入量对吸附行为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4.3.4 U(Ⅵ)溶液的初始浓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4.3.5 花球状ZnO吸附U(Ⅵ)的吸附等温线 | 第40-42页 |
4.3.6 温度对花球状ZnO吸附U(Ⅵ)的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42-44页 |
4.4 本章结论 | 第44-46页 |
第5章 结束语 | 第46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8页 |
成果目录 | 第58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