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分子生物学论文--基因工程(遗传工程)论文

大肠杆菌苯丙氨酸合成途径中关键基因的组合表达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22页
    1.1 苯丙氨酸的特性及应用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苯丙氨酸的化学及物理特性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苯丙氨酸的应用第10-11页
    1.2 苯丙氨酸的生产方法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苯丙氨酸的化学合成方法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苯丙氨酸的生物合成方法第11页
    1.3 苯丙氨酸的合成代谢途径及调控机制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苯丙氨酸合成途径概述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苯丙氨酸合成途径的调控机制第13-14页
    1.4 苯丙氨酸的高产育种策略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加强重要前体物质的DAHP合成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对途径间的竞争抑制的解除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对途径内的反馈抑制的解除第15-16页
    1.5 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及其改造方法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基因敲除技术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基因定点突变技术第17-18页
    1.6 高密度培养技术概述第18-20页
    1.7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7.1 课题的研究意义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7.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1-22页
第二章 苯丙氨酸合成竞争途径trpE基因的敲除第22-46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22页
    2.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22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主要仪器设备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实验材料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引物设计第27页
    2.3 实验方法第27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0 同源重组片段模版质粒pKD3的提取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Escherichia coli try△tyrA化转感受态的制备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同源重组酶表达pKD46的提取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将pKD46转化到制备好的Escherichia coli try△tyrA化转感受态中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含有pKD46的Escherichia coli try△tyr A制备电转感受态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同源臂-氯霉素抗性片段的扩增与纯化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同源臂-氯霉素抗性片段的电转化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电转转化子的PCR筛选及氯霉素抗性的消除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8 trpE敲除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9 trpE敲除菌的苯丙氨酸摇瓶发酵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0 发酵液中苯丙氨酸的HPLC测定第35-36页
    2.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6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Red重组相关质粒的获取及鉴定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Red重组技术对trpE基因进行敲除第37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敲除菌株的生长特征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敲除菌株摇瓶发酵的苯丙氨酸HPLC测定第42-45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45-46页
第三章 苯丙氨酸合成途径关键基因aroF、pheA~(fbr)的强化表达第46-66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46页
    3.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实验材料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引物设计第47-48页
    3.3 实验方法第48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Escherichia coli Mach1T1感受态的制备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野生型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W3110基因组的提取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pACYC184、pTrc99A载体质粒的提取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pACYC184、pTrc99A质粒的酶切和胶回收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pheA~(fbr)和aroF单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1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重组质粒导入宿主菌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7 单基因增强表达菌株的摇瓶发酵及苯丙氨酸产量的HPLC测定第57页
    3.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7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Escherichia coli W3110的基因组提取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载体质粒pACYC184、pTrc99A的提取及酶切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重组质粒的构建第59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四个重组质粒导入宿主菌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单基因强化表达的重组菌株摇瓶发酵苯丙氨酸HPLC测定第63-65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65-66页
第四章 苯丙氨酸合成途径关键基因aroF、pheA~(fbr)的组合表达第66-86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66页
    4.2 实验材料和设备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实验材料第66-69页
    4.3 实验方法第69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pheA~(fbr)基因和aroF基因在同一个载体上的同时表达第69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pheA~(fbr)基因和aroF基因在不同载体上的同时表达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改造菌株的摇瓶发酵及HPLC检测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摇瓶最优株E7的 5L发酵罐小试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发酵过程指标的测定第75-76页
    4.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6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低拷贝质粒pACYC184-pheA~(fbr)-aroF(E3)的构建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高拷贝质粒pTrc99A-pheA~(fbr)-aroF(E6)的构建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高拷贝质粒pTrc99A-pheA~(fbr)-TP-aroF(E7)的构建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单质粒表达菌株E3、E6、E7的转化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双质粒表达菌株D1、D2的构建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6 改造菌株的摇瓶发酵及HPLC检测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7 E7菌株的 5L发酵罐发酵检测第81-84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84-86页
结论与展望第86-88页
参考文献第88-92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2-93页
致谢第93-94页
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第94页

论文共9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嗜盐四联球菌CICC10469butA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表达的研究
下一篇:肺炎支原体生物被膜形成机制初探及其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