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缩略词表 | 第13-14页 |
前言 | 第14-15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5-26页 |
1 玉米冠层结构及光分布特征 | 第15-16页 |
1.1 玉米冠层结构与光分布的关系 | 第15页 |
1.2 外界环境对冠层光分布的影响 | 第15-16页 |
1.3 农艺措施对冠层结构及光分布的影响 | 第16页 |
2 冠层光分布对玉米叶片光合特征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| 第16-17页 |
2.1 冠层光分布对玉米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| 第16-17页 |
2.2 冠层光分布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| 第17页 |
3 玉米倒伏类型及影响因素 | 第17-19页 |
3.1 玉米倒伏类型 | 第17-18页 |
3.2 玉米倒伏的影响因素 | 第18页 |
3.3 玉米倒伏发生时期及倒伏敏感部位 | 第18-19页 |
4 玉米植株形态和茎秆干物质积累对倒伏的影响 | 第19-20页 |
4.1 玉米植株形态对倒伏的影响 | 第19页 |
4.2 玉米节间干物质积累对倒伏的影响 | 第19-20页 |
5 玉米茎秆碳水化合物组分与解剖结构对机械强度形成的影响 | 第20-22页 |
5.1 玉米茎秆强度与倒伏的关系 | 第20页 |
5.2 茎秆水溶性碳水化合物与倒伏的关系 | 第20-21页 |
5.3 茎秆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与倒伏的关系 | 第21-22页 |
5.4 茎秆解剖结构与倒伏的关系 | 第22页 |
6 玉米冠层光分布与倒伏的关系 | 第22-23页 |
6.1 冠层光分布对植株形态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6.2 冠层光分布对节间物质代谢与调节的影响 | 第23页 |
6.3 冠层光分布对节间强度的影响 | 第23页 |
7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3-24页 |
8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4-26页 |
8.1 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8.2 技术路线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种植密度对玉米节间发育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| 第26-42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26-28页 |
1.1 试验设计 | 第26-27页 |
1.2 测试项目及方法 | 第27-28页 |
1.3 Logistic方程和参数 | 第28页 |
1.4 数据统计及分析 | 第28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28-39页 |
2.1 种植密度对玉米植株和基部节间发育的影响 | 第28-32页 |
2.2 种植密度对玉米基部节间解剖结构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2.3 种植密度对玉米基部节间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| 第33-36页 |
2.4 节间RPS和碳水化合物、解剖结构相关性分析 | 第36-39页 |
3 讨论 | 第39-42页 |
第三章 遮荫对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和产量的影响 | 第42-58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2-43页 |
1.1 试验设计 | 第42-43页 |
1.2 测定项目与方法 | 第43页 |
1.3 数据统计及分析 | 第43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3-55页 |
2.1 遮荫对玉米植株和基部节间形态的影响 | 第43-45页 |
2.2 遮荫对玉米节间单位长度干重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2.3 遮荫对玉米节间强度形成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2.4 遮荫对玉米节间碳水化合物组分的影响 | 第47-51页 |
2.4.1 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 | 第47-48页 |
2.4.2 纤维素含量 | 第48-49页 |
2.4.3 木质素含量 | 第49-50页 |
2.4.4 半纤维素含量 | 第50-51页 |
2.5 遮荫对玉米倒伏率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2.6 遮荫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| 第52-54页 |
2.7 节间化学组分与机械强度相关性分析 | 第54-55页 |
3 讨论 | 第55-58页 |
3.1 弱光条件下玉米茎秆机械强度降低是引起玉米倒伏增加的重要因素 | 第55-56页 |
3.2 玉米冠层弱光降低了节间碳水化合物含量,使机械强度降低 | 第56-57页 |
3.3 弱光降低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 | 第57-58页 |
第四章 剪叶对玉米茎秆强度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| 第58-70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8-60页 |
1.1 试验设计 | 第58-59页 |
1.2 测试项目及方法 | 第59-60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60-68页 |
2.1 剪叶对玉米叶面积指数(LAI)动态变化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2.2 剪叶对玉米植株形态和基部节间形态的影响 | 第61-63页 |
2.3 剪叶对玉米基部节间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| 第63-65页 |
2.4 剪叶对玉米基部节间机械强度的影响 | 第65-66页 |
2.5 剪叶处理对玉米倒伏率的影响 | 第66-67页 |
2.6 剪叶处理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| 第67-68页 |
3 讨论 | 第68-70页 |
第五章 玉米密植、遮荫及剪叶处理后冠层光环境变化对茎秆强度的调节机制 | 第70-86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70-72页 |
1.1 试验设计 | 第70页 |
1.2 测试项目及方法 | 第70-72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72-83页 |
2.1 不同处理对玉米玉米叶面积指数(LAI)垂直分布的影响 | 第72-74页 |
2.2 不同处理对玉米冠层光分布的影响 | 第74-80页 |
2.2.1 光照强度(PAR)的垂直分布 | 第74-77页 |
2.2.2 光截获量(IPAR)的垂直分布 | 第77-80页 |
2.3 不同处理对玉米茎秆强度及倒伏的影响 | 第80-82页 |
2.4 玉米冠层结构、光分布、节间强度及倒伏率相关性分析 | 第82-83页 |
3 讨论 | 第83-86页 |
第六章 研究结论、创新点与展望 | 第86-89页 |
1 研究结论 | 第86-87页 |
2 创新点 | 第87页 |
3 研究展望 | 第87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98页 |
致谢 | 第98-9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99-101页 |
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| 第101页 |